-
王安石之拗
-
作者:米舒 来源:政府法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中国古代 国家命运 不同意见 人言 不足 苏东坡 天命 性格 政治
-
描述: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改革家,是千古文人中唯一能影响国家命运的政治文人。王安石变法,触动了上层官僚利益,引起非议。他以"天命不足惧,人言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特立独行。但由于其性格古怪
-
乾隆新政找平衡
-
作者:吴万生 来源:人才资源开发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乾隆 李绂 平衡点 雍正帝 十三年 康熙皇帝 施政方针 直隶总督 年号 政治
-
描述:雍正帝死后,乾隆继位。25岁的乾隆想改变一下其父严苛的施政方针,又不至于走回其祖父康熙皇帝失之过宽的老路,就采取"折中"政策。在其父刚死,乾隆即位当皇帝而未正式使用自己的年号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他就对朝廷
-
“是”和“不是”:卢西安·哥德曼悲剧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
作者:刘芳 来源: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悲剧辩证法 应是 所是 悲剧 希望 历史 结构 政治 方法
-
描述:论。作为一个悲剧辩证法家,尽管"不是"常常萦绕心中,但是,哥德曼总是坚持说"是",努力实现"应是和所是、悲剧和希望、历史和结构、政治和方法"的辩证统一。
-
落木千山天远大
-
作者:张梦 张九玉 来源:青少年书法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太和县 千山 苏轼 王安石变法 澄江 知音 政治 长笛 作者
-
描述:登快阁(1)宋·黄庭坚痴儿(2)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3),青眼(4)聊因美酒横(5)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6)。
-
治学述略
-
作者:曾棗莊 来源:蜀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研究工作 杜甫 出版社 研究方向 研究史 四川 古籍整理 代文 政治
-
描述:思想》;作过校点,除校点《全宋文》约四百万字外,还校点过苏辙的《乐城集》;作过资料汇编,有《苏诗汇评》、《苏词汇评》、《苏文汇评》。研究工作也颇杂,先后出版过《杜甫在四川》、《苏轼评传》、《苏洵评传》、《苏辙评传》、《三苏传》、《论西昆体》、《苏轼研究史》(与中、美、日、韩等国多位朋友合着)、《集部要籍概说》、《宋文通论》;还出版过4种论文集:《三苏研究》、《唐宋文学研究》、《北
-
梦回《牡丹亭》 ——对话昆曲大师汪世瑜 2011
-
作者:李琛 来源:杭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文/王明青
我因自己爱唱昆曲的缘故,因此对于此番将要探访的嘉宾——昆曲大师汪世瑜先生心怀期待。为了采访汪老师,我携《文化风情》栏目组专程从杭州移师到苏州,来到了苏州昆曲传习所这个古朴典雅的江南小园林里。这里是昆曲的发祥地,也是“传”字辈昆曲大师的诞生地,如今已有整整九十年的历史。
我记得在一次
-
情牵梨园梦半生:对话昆曲艺术大师汪世瑜
-
作者:王明青 汪世瑜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主持人 牡丹亭 白先勇 老师 传习所 发祥地 苏州 柳梦梅 林兆华
-
描述:始了他的昆曲推广之路。
-
读者召唤、阅读差异与文本对话─三妇评点《牡丹亭》
-
作者:高祯临 来源:戏曲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曲 戏曲 评点 评点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女性阅读 女性阅读
-
描述:程裡,如何形成一種屬於讀者之間的閱讀召喚意義,以及評點文字中因為讀者個性、批評起點以及閱讀興趣所形成的批評差異。藉由文字發聲的閱讀主體,使得這些批評詮釋建立起多樣的互動關係,並因此實現了一場超越時空隔閡與生命侷限的「文本間的對話」。這個共討論的過程將織構並拼貼出一幅關於女性戲曲文本閱讀的共同視野,但同時在這些書寫脈絡中,每一位婦女讀者無可取代的獨特性與差異性亦應獲得理解。
-
艺术·梦想·坚持 姜鸣-张军大型对话励志讲座
-
作者:姜鸣 张军 于其多 来源:创意设计源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牡丹亭 工艺美术专业 大型对话 表演艺术 主持人 昆曲 艺术中心 传统工艺美术 职业学院
-
描述:2010年上海世博期间,朱家角百年课植园内,昆剧王子张军与音乐家谭盾联袂推出的实景园林版《牡丹亭》,将昆剧以别样的方式唱响。突围传统镜框式舞台,昆剧的古典挟襄着跨越时空的现代;每当日头将落,课植园里,蝉鸣风吹雾动,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戏里戏外,历时与共时同演。
-
对话何涛——
用电用气自给自足未来建筑真省钱
-
作者:刘洪宇 来源:辽宁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核心提示
近日有报道称,我国一家机构开发设计的新型节能建筑实现了“零能耗、零排放、自循环”,使用的是可再生能源。冬天采暖、夏天制冷——在我国,每年用于建筑物室内温度调节的能源消耗总量十分巨大;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家用电器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建筑节能已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