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曹操写的应是“合”
作者:刘明周  来源:学生之友(初中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曹操写的应是“合”
诗例说
作者:李盛仙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绝句  王安石  重复使用  表达  桃花  顶针  作者  夜雨寄北  黄鹤楼  思想内容 
描述:古人作诗,历来把重当做一忌。除了反复吟咏的古风,和有些顶针诗连环反复外,律诗、绝句均忌重。特别是绝句,因为它字数少,犯了重,内容、诗路就显得更窄了。因此,
“还”指“回朝”,还是“还乡”
作者:暂无 来源:小学语文教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还”  上海教育出版社  还乡  古诗赏析  社会科学院  王安石  六年制  人教版 
描述:里。”[第一段]
故事摭拾
作者:张法和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王安石  修辞方式  故事  苏东坡  增损  徐霞客  北宋  流传 
描述:,又叫拆字。是对从音、形、义三方面,进行离合、增损分析,或看到别的有一方面跟它相合、相连,随即借用或推衍上去的一种修辞方式。在古书记载中,在民间文学中,都流传着不少有趣的析故事。《齐东野语
别给“翰”加“水”
作者:姚靖  来源: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绘画艺术  《文汇报》  上海  标题  画刊  作品  羽毛  形声字  王安石  山鸡 
描述: 本人是书画爱好者,《文汇报》上的“文汇画刊”栏目,我几乎是“一期都没有少”,“照单”全看了。2004年1月4日,此栏发表的是上海书画院画家的作品。画家们娴(xian)熟的技法、精巧的构思、灵动的笔墨及鲜明的个性。让我又一次品尝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大餐。美中不足的是,其标题“瀚墨溢新香”中的“瀚”
《本草纲目》“(酉邑)”音义
作者:刘敬林  来源:中国语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本草纲目  刘衡如  凤仙  莴笋  出版社  集解  卫生  校点本  音义  汉语大字典 
描述:《本草纲目·草部.凤仙》:"【集解】[时珍曰]凤仙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人采其肥茎汋(酉邑),以充莴笋。"刘衡如校点、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本草
简笔画:一首无的歌
作者:陈夏兰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文科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手段  简笔画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小学  语文教学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描述:简笔画:一首无的歌
品出"绿"的无限生机
作者:邵迪青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品德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泊船瓜洲》  学生体会  “绿”  五年级  人教版  王安石  教师  炼字 
描述: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诗中的“绿”,作为炼字的典范,历来被后人称道。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绿”之妙时,往往通过想象加以体会。有位教师虽与其他大多数教师的教法大同小异
王安石何以要选定“绿”
作者:张庆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绿”  王安石  《泊船瓜洲》  语文第十册  吴中士人  六年制 
描述:六年制语文第十册《泊船瓜洲》一诗中的“绿”用得特别好,历来为人称道。据洪迈《容斋续笔》卷八:“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人’。旋
四川方言入声的发展
作者:何晓蓉  来源: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川方言  声调  入声  舒化 
描述: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四川大部分地区方言其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四个声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古入声在今四川方言里的发展及归属却很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入声独立、入声归阴平、入声归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