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的市易法对外贸影响解析
作者:吴继良  来源:兰台世界(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市易法  对外贸易  牙人  官府垄断 
描述:王安石的市易.法及其对外贸易法律中,主要体现出对国家私营商业活动“恶其盛又恶其衰”思想,因此他用“市易务(司)”及其牙人对商品进行价格遏制,控制垄断和加强朝廷对商业领域的控制.
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
作者:史念海 史先智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未央宫  汉长安城  南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  子城  北周  东宫  文献记载  《周礼》  军事据点 
描述: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史念海史先智十六国时期长安城中分有小城,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又另有小城、子城和皇城。小城的记载始见于《晋书》卷一一二《苻健载记》。《载记》说:(晋穆帝永和
中国农书丛刊先秦农书之部 《周礼》书中有关农业条文的解释
作者:夏纬瑛  来源:农业出版社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农学  周礼  注释 
描述:中国农书丛刊先秦农书之部 《周礼》书中有关农业条文的解释
“唐僧师徒脸谱”应是先秦纹饰专家称,50元人民币上藏有唐僧
作者:暂无 来源:沧州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唐僧师徒脸谱”应是先秦纹饰专家称,50元人民币上藏有唐僧
大师与历律——《周礼》乐官与先秦乐文化源流考述
作者:张国安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师  乐律  历律  文化 
描述:乐官与史官同源,中国古代的律学是历律学而不是单纯的乐律学。后世文献所载"以律正历"、"以律协历"之传说,乃中华农耕文明发源期之农业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实践"的历史投影,具有原始巫术和"天学宗教"意义,其文化影响,深刻而久远。
大司乐与师保:《周礼》乐官与先秦乐文化源流考述
作者:张国安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司乐  师保  《周礼》  文化 
描述:《周礼》以乐官之长大司乐通掌国学之政是有历史根据的,行使《周礼》大司乐职能的是师保之官。师保之官与乐礼、乐教、乐官有不解之渊源。师保制度的形成、确立与以礼乐制度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宗法制国家的起源是一致的。
从郑韩故城出土陶文看先秦乡遂制度
作者:王琳  来源:考古与文物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先秦时期  乡遂制度  陶文  “郑韩故城”  《周礼》 
描述:进行进一步研究,今略补充说明。 据蔡全法先生不完全的统计,这批陶文总计140字。其中单字27种、45字,双字为38种、88字,三字与四字各1种。可识文字为131个,未识文字1个,另有残缺不全的文字8个。我们把有关属于古郑国乡里制度的陶文集中起来,结合古文献资料进行考察,可以看出战国时期郑国的乡遂制度还没有彻底瓦解。 一、“井”字陶盆,一件,泥质灰陶,战国时
四夷乐官与夷夏之辨——《周礼》乐官与先秦乐文化源流考述
作者:张国安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夷”乐官  夷夏之辨  中国  文化 
描述:周代宫廷设立四夷乐官与夷夏观念有关。夷夏本非族称,其称谓源于古老的贡纳制度。夷夏之辨只是以斗极崇拜为根据的传统中国观念或天下观念的反映,它喻示了礼乐因袭的传统及中国文化多元熔铸的基本模式。
日治时期佛教菁英的崛起 –以曹洞宗驹泽大学台湾留学生为中心
作者:大野育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曹洞宗  曹洞宗  佛教菁英  佛教菁英  台灣佛教中學林  台湾佛教中学林  台灣四大法派  台湾四大法派  驹泽大学  駒澤大學  南瀛佛教会  南瀛佛教會  反對迷信  反对迷信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描述:教育機構,台灣社會中僧侶的地位及素質普遍不高,進入日治時期後,日本佛教的傳入,使得台灣佛教(包括佛寺、齋堂以及民間信仰的寺廟)產生極大變化。日本佛教自明治維新以來,在各方面都不斷地進行革新,如:佛教組織的強化、系統化,僧侶教育上改採西洋式的教育方法等,因此逐步呈現帶有近代色彩「教團佛教」之面貌。台灣佛教被納入日本教團佛教系統內之後,也逐漸「組織化」與「系統化」,同時更確立了新式的佛教教育機構。在台灣佛教的蛻變期中,「佛教菁英」是新時代的佛教界知識份子,他們不但扮演日台佛教互動的溝通橋樑,同時也成為總督府宗教政策上的關鍵人物。本文以「佛教菁英」為主要探討的對象,尤其鎖定畢業於東京駒澤大學的台灣學生,藉由釐清他們的出現與崛起的經過,以分析日治時期台灣佛教環境的變化、日台佛教互動情形、總督府宗教政策以及佛教界關係等課題。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序論說明本文主旨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為「日治初期台灣佛教的變化與佛教菁英的培養」,由日本佛教傳入台灣的角度切入,從台日佛教雙方立場的各種變化中,分析「佛教菁英」崛起的原因。第三章為「駒澤大學台灣留學生資料分析」,根據駒澤大學現存的學籍資料,統計日治時期就讀於駒澤大學的台灣學生總數,再由分析學生的出身背景了解台日佛教互動情形。第四章為「台灣佛教菁英的駒澤大學學習經驗」,由於日本佛教教育從明治維新以來,開始積極採取西式教育方式,系統化的建構由中學至大學之新式佛教教育機構,駒澤大學為日本佛教曹洞宗派的最高學府,它具備國內首屈一指的佛學課程和師資,透過分析課程和師資,可探知日治時期前往日本學習佛學的意義所在,以及返台之後「佛教菁英」所呈現的宗教思想與日本佛學教育之關聯。第五章為「台灣佛教菁英與台灣宗教關係」,主要探討「佛教菁英」返台後所參與的宗教活動,以及其所呈現的宗教改革思想,本章以「佛教菁英」發表於《南瀛佛教》的文章,以及相關著作為中心,分析「佛教菁英」返台後所扮演的角色。第六章為結論,綜合各章的分析探討,歸納出「佛教菁英」的崛起給予台灣佛教界的影響,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殖民时期狮岩洞元光寺修行者群像:兼论曹洞宗在狮头山的活动
作者:阚正宗  来源:玄奘佛学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狮头山  狮头山  元光寺  元光寺  斋教  斋教  曹洞宗  曹洞宗  月眉山  月眉山 
描述:,但专业方向名称不规范,需加以规范和调整。结论 护理学研究生的专业方向需要进行进一步规范,注意与临床医学的区别,体现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以促进护理学科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