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354)
期刊文章(629)
会议论文(4)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56)
地方文献 (21)
地方风物 (5)
红色文化 (2)
才乡教育 (2)
非遗保护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1240)
2011(85)
2010(85)
2009(50)
2008(37)
2007(36)
2005(36)
2004(30)
2003(24)
1990(9)
按来源分组
大众日报(5)
科学时报(4)
新民晚报(4)
上海戏剧(4)
当代戏剧(2)
安徽青年报(1)
阳光报(1)
青年作家(1)
四川戏剧(1)
中国绿色画报(1)
大学应是“职业培训所”
作者:黄艳 谢静娴  来源: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就业率  专业设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职业培训  高校毕业生就业  退出机制  本科高校  教育部  结构性矛盾  高校专业 
描述:就市"可能产生什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汲汲于荣名
作者:梁晓声  来源:喜剧世界(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企业家  王安石  古代  中国  专业  尊敬  贵族  头衔  授予  颜之推 
描述:何谓荣誉?光荣之名誉耳。世上绝大多数人,出生时都是没有什么荣誉的。但极少数人是有的,如高贵的血统,古老而令人尊敬的姓氏,世袭的爵位或名分、封号。然而无论在中国抑或别国,那都是古代之事了。至近代,世人越来越倾向于这样一种共识一荣誉是不能世袭的。出身名门乃至皇室,除了是幸运说明
眼泪应是人生的全部
作者:刘璐 王一  来源:百姓生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京人民大会堂  残疾人  中国青年  创业  最高奖  眼泪  雕刻品  石雕刻  搅拌机  贺兰石 
描述:2011年3月,王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从中央领导手中接过了全国青年创业最高奖——"中国青年创业奖"。光环眷顾下的他,是一名自幼失去双腿的残疾人。40年,他活得乐观而执著,坚定又清脆,所以他的生命惊心却不动摇,痛楚却又阳光。
应是一片沉寂
作者:毛毛  来源: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探长  科勒  寓所  经纪人  沉寂  客人  房产  诉说  相距  房间 
描述:科勒探长和房产经纪人布达的寓所相距不远。这一天夜里,突然从布达的寓所传来了一声枪响。科勒探长闻声就向布达的寓所赶去,走到半路,正碰上了布达。布达一见是科勒探长,立即惊异地喊道:"快来呀,探长,我的一个客人被杀了!"科勒探长边走边听布达诉说:"我的一个客
个性应是天马行空
作者:张友胜  来源:考试(高考 语文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个性  社会需要  毛泽东  杜甫  李白  马加爵  古代文人  共性  萤火虫  风流人物 
描述:个性是美丽的彩虹. 海鸥亮丽自己的个性,终会在浪头起落的大海洒下搏击的浩歌;蜻蜓亮丽自己的个性,终会把轻盈的翅膀幻化成小溪边优美的弧线;萤火虫亮丽自己的个性,在被遗忘的角落里放出不惜用生命点燃的一丝火光.
零伤亡应是奇迹
作者:罗燕  来源:民生周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义是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前人无法想象,也不能做到。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四川绵阳安县桑枣中学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在1分36秒内撤离教室,无一人伤亡,校长叶志平因此被网友称为“最牛校长”。
观景走路
作者:朱丹  来源:汽车驾驶员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旅行  旅游风景  峡谷  王相岩 
描述:“走路观景,观景走路”在太行大峡谷的道路旁你经常能见到这样的警句,它提醒人们不要只顾观景而忘记了脚下就是万丈深渊
大学应是职业培训所
作者:暂无 来源:教育:中旬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课堂  大学课堂  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  《南风窗》  《南风窗》  刊载文章  刊载文章  专业培训  专业培训  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  “致知”  “致知”  “格物”  “格物” 
描述:程中培养智慧。
成长可无书
作者:曾佩莉  来源:百家作文指导(小学中高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  作文  语文教学  《成长可无书》  曾佩莉 
描述:我爱书,就像小树爱阳光一样:我恋书,如白云恋蓝天一样;我离不开书,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难忘与书一起走过的每一分钟,有过感伤的泪水,有过会心的微笑。书如挚友,迷惘时,给予人星光般的鼓舞,伤心时,给予人清风般的慰藉。
“进校园”应是一阵风
作者:张秀红  来源: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校园  文化项目  应试教育  学校  雷声 
描述:近些年来,各类试图打开学校大门的传统文化项目繁多,不过绝大多数“进校园”活动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只要应试教育不改,各种“进校园”的项目都不可避免地带着功利的色彩,与初衷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