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93)
报纸(690)
图书(14)
会议论文(7)
学位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76)
地方文献 (19)
才乡教育 (10)
非遗保护 (3)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82)
2013(140)
2012(189)
2011(206)
2010(154)
2008(110)
2006(73)
2004(61)
1997(38)
1996(31)
按来源分组
语文教学通讯(12)
其它(11)
中学语文教学(6)
农家顾问(4)
安徽市场报(1)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
山野(1)
金融队伍建设(1)
沈阳出版社(1)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1)
第十章 “民俗文化实录”参赛范围写作导引
作者:潘蓓红 张建全  来源:语文世界(红A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俗文化  狗肉  王安石  踢毽子  老年人  说明文  说明方法  民俗风情  《本草纲目》  说明顺序 
描述:风韵。民俗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连绵不绝的民族文化发展史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2.地域性强。所谓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3.凝聚力强。以汉族为例:她之所以凝聚成为一个大民族,原因固然很多,但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或是海外异国他乡,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华侨华人,都是千里同俗、万里同风,无一例外。这种独特而又共同的乡音、乡愁、乡味,是世界其它民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中学生了解一些民俗文化背景是极其有必要的。
《游褒禅山记》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张正耀  来源: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课堂教学  褒禅山  课文  梁启超  字词句  引导学生  作者  做学问  评价 
描述:先一起来把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师生齐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这样几个句子个别同学读得不太好: “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教师分别请三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并让学生自由读一遍) 师: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曾经评价王安石的这篇文章“荆公则学人之文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王安石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学者的随笔,看似游记,其实论述了学者治学的道理。梁启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圈点,思考,同桌间小声讨论。教师在行间巡视,并时而俯身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作者开始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这与我们所见到的一般介绍不同,它不是写景,而侧重于对“褒禅山(华山)”“慧空禅院”由来的考证。 师:你说得对,这正是具有学者实证精神的表现。 生:作者说:“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看上去是对“仆碑”的介绍,其实是对“华山”(花山)之名的考证,指出今人所读的错误。 师:确实是这样,由此作者还得出了一个认识,大家一齐来把这段话读一下。 (生齐读:“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同学们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生:作者对倒地的石碑,发出了自己的感叹,由于各种原因,古书没有能够留存下来,人们以讹传讹,把“花山”说成“华山”,使“花山”的真正名称被掩盖了。 生:作者不是“感叹”而是“悲叹”,他所想到的也不只是这块“仆碑”以及“花山”的名称,而是历史上与此相类似的许多情况,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何可胜道也哉!” 生:作者由此向所有的“学者”发出了忠告,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要有“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师:前面作者说“盖音谬也”,对今人把“花山”之名读错的情况只是一种推测,而在这里却由此作出了判断,你认为作者的判断正确吗? 生:正确。前面说的是“音谬”,也就是读音错误,而读音错误的原因又是因为“碑仆道,其文漫灭”,一般的人并不去对它的读音较真了。“其文漫灭”就好比“古书之不存”,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现象,阐发了一个道理。 生:作者是由某种现象出发,探究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可靠的。 师: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又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这是在倡导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很好。《古文观止》的编者对这篇散文的评价是:“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我们围绕这一评价继续来研讨课文。 生:作者写游华山洞的经过时,先写前洞平坦,然后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不仅对前后洞的景色不同进行了对比,而且对游人的情况进行了议论:前者游人多,后者游人少。做学问时也是这样,人们喜欢一窝蜂,拣容易出成果的做。 生:“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告诉我们,游玩的路越来越难行,而景色却越来越奇。这很有点像搞科学研究,“无限风光在险峰”。 生:文中叙述了“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这与做学问的过程很相似,有人在做学问时有一点困难就退缩了,到最后也一事无成,乃至抱恨终身。 生:作者探幽寻胜的过程就好比学者做学问,入之愈深,则所获越多也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师:作者由游山想到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山川和草木、虫鱼、鸟兽,往往能有一些收获.那完全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而一般人呢?只想或只能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他们不愿或不能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学者”做学问要想“有得”,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首先要“有志”,也就是有自己的愿望或理想,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切实的目标,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所以,没有愿望或理想是不可能到达的二要想成为有成就的学者,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然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奋斗。 师: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告诉我们,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生:除了“有志”,还要能够“不随以止”,也就是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不轻言失败。在遇到艰难与险阻时,能够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生:还要有“力”,也就是要有必备的物质条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师:对“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作者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做学问搞研究是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没有物质条件做基础,学问不可能做下去,也不可能做得好。 师:能从现实中找个现成的例子吗? 生:比如这次“神七问天”,如果仅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坚强的意志是不够的,冈为科学事业,除了有自我的愿望和精神外,还必须有必备的客观条件。 生:比如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发展的水平,以及全国上下的同心协力等。 师:确实如此。科学事业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的,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不知道量力而行,而是一味地蛮干,那势必要遭致失败,甚至要受到惩罚。 师:在这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哪一个最重要? 生(齐声):“尽吾志”。 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不随以止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大家一齐把这几句话渎一下。 (生齐读) 师: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我们怎样理解? 生: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有些奋斗者虽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生:人们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但往往事与愿违,尽了力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屡见不鲜。如果只是因为尽了力却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获得成
晴川阁前听玉笛 翩跹黄鹤又高飞——语文教学艺术流派演示报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演示报告  语文教师  艺术流派  教育工作者  湖北大学  特级教师  获得者  青年教师  通信指挥 
描述:副书记陈少岚先生致欢迎辞,武汉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市教委主任罗友松先生,湖北
走进文本 品读悟情:《黄鹤偻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作者:黄永炎  来源:学生之友(小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鹤楼  教学设计  文本  课时  设计说明  苏教版 
描述:设计说明:《黄鹤楼送别》(苏教版第九册第25课),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感情。
《牡丹亭》英译本的比较评析:兼谈戏剧翻译
作者:李晓静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译文比较评析  译文比较评析  戏剧翻译  戏剧翻译 
描述:戏剧的特点决定了戏剧翻译不同与其他文学作品,译者除了忠实于原剧内容以外,还应特别注意戏剧翻译的特殊规律,即不仅供人阅读,更要为演出服务。古典戏剧是中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比较评析中外三位译者
昆曲、烟与女人的眼泪——《游园惊梦》评析
作者:伍棵树  来源:大众电影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游园惊梦》  眼泪  杜丽娘  《牡丹亭》  后花园  二管  影片  三十年代  柳梦梅 
描述:游园惊梦”。 三十年代的苏州,歌妓翠花不仅有超凡脱俗的容貌,更因其昆曲唱功,成为得月楼的头牌红人。豪门荣府一对兄妹在得月楼听戏遇到翠花,妹妹荣兰因酷爱昆曲与翠花一见如
何涛诉规划局行政许可案评析
作者:暂无 来源:江苏商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原告何某于2007年4月16日与南京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合同,购买位于江宁区的一套商品房。房屋建成后,原告与2008年8月12日验收该房,发现原房屋比实际高出两层,根据国家强制性规范要求,该幢建筑物应有电梯,而事实上此建筑物没有安装电梯。 原告到江宁区规划局调查了规划许可证,原告发现被告的行政许可
何涛诉规划局行政许可案评析
作者:暂无 来源:江苏商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何涛诉规划局行政许可案评析
曾巩《墨池记》艺术风格评析
作者:黄南南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墨池记》  艺术风格  手法  叙事  元丰  南丰  唐宋散文  县学  南齐书 
描述:轶闻为题,
郑玉"和会朱陆"思想评析
作者:朱惠莉 解光宇  来源:黄山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玉  吴澄  和会朱陆 
描述:"鹅湖之会"拉开了"和会朱陆"的帷幕。元代,吴澄"宗朱而崇陆",在"和会朱陆"中有贬朱褒陆 的倾向。徽州学者郑玉则比较客观公正地分析朱、陆之学各自的利弊,认为应汇两家之长,打破门户之见。郑 玉"和会朱陆"的观点影响了当时及后代学者,为理学内部阵营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