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968)
报纸(1398)
学位论文(545)
图书(119)
会议论文(9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697)
地方文献 (189)
地方风物 (143)
非遗保护 (40)
宗教集要 (20)
才乡教育 (20)
文化溯源 (11)
红色文化 (7)
按年份分组
2014(1278)
2010(205)
2009(159)
2006(125)
2005(133)
1999(79)
1998(70)
1997(69)
1996(49)
1992(40)
按来源分组
其它(675)
中华创伤杂志(5)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5)
中华外科杂志(4)
世界石油科学(2)
颈腰痛杂志(2)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
温州医学院学报(2)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
中华骨科杂志(1)
《周礼》乐器类名物词研究
作者:景倜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乐器类名物词  词源义  命名特点  语义场 
描述:可见,《周礼》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①在《周礼》一书中含有丰富的名物,它记录和保存了1548个名物词,是一部研究名物词十分重要的典籍。乐器类名物词是《周礼》名物词中较大的一类,这使得上古的乐器
曾巩记体文研究
作者:张超旭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记体文  内容特点  艺术风貌 
描述:部分。绪论主要是对记这种文体的界定和曾巩记体文研究现状的概述。第一章统论曾巩的文学思想。曾巩的文学思想和其记体文创作密切相关。曾巩被誉为思想上的“醇儒”。终其一生,他严格遵守儒家的信条,其文学思想主
乐均其人及其《耳食录》研究
作者:欧阳伟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乐钧  耳食录  文言小说 
描述:录》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对《耳食录》的研究,从而发现其自身的艺术特色。虽然从整体上来说《耳食录》不能跟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相媲美,但《耳食录》艺术上的特色决定其在文言小说领域应该占有
杨时批判新法新学研究
作者:康东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杨时  批判  王安石  新法  新学 
描述:”的。他批评了王安石哲学思想中对于 “人性”、“天道”的看法,认为“”、“命”、“道”这三者是一致的,“”即是“道”、“天命”和“理”。杨时对王安石的“溺佛”虽然进行尖锐地批评,提出“自古佛儒不两立
晏几道与秦观恋情词的对比研究
作者:史常力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恋情词  对比研究  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描述:的,所以这一部分相对简略。 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是整篇论文的主体,分别从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对晏几道和秦观的恋情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第二部分艺术形式的研究中,我主要是采用了类似于统计归纳
胡应麟格调说研究
作者:杨学莹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格调学说  神韵学说  辨体  正变  兴象风神  中国古代文学  诗歌史 
描述:格调说发轫于严羽,初步形成于李东阳,深造完善于前后七子,至胡应麟而集大成,并开始了向神韵说的转变。 作为明代“诗必盛唐”诗论的总结,胡应麟的诗学体系以“格调”为核心。“诗分唐宋”是格调说形成的起因。宋人以议论、文字、才学为诗,形成了与“唐音”
王益区水务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
作者:张阿萍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务  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数据库  优化模型  王益区 
描述:设计,主要做了业务流程分析、实体关系模型设计、建立数据库字典、数据流程设计和系统功能的具体实现。
《汉书·艺文志》研究——以《六艺略》为中心
作者:尹海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六艺略  汉艺文志考证  班固  王应麟  目录学 
描述:史志目录的开山之作,研究者代不乏人,成果丰硕。然而这些成果散落于各家著述之中,虽有陈国庆的《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舜徽的《汉书艺文志注解》和台湾学者施之勉《汉书集释》中的《艺文志集释》,他们的大著
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
作者:陈卫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小说研究  小说观  小说分类  小说史研究 
描述:析,全面观照胡应麟小说思想,并作出客观评价。 胡应麟的小说研究包括辨伪、考证,以及基于文献考察的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从学术方法上来说,主要采用了文献学(其中包括目录学、辨伪学、考据学
刘衡官箴思想研究
作者:张德军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官箴  司牧  棍蠹  理讼  帝制官僚政治 
描述:棍蠹。禁制棍蠹,就是要谨防棍蠹侵染主官事权、鱼肉平民百姓;禁制棍蠹的关键在于理讼,因为理讼是官民交往的最重要的环节。在理讼方面,刘衡从批驳呈词、差唤人证、堂上审讼到判处决断、出具甘结,在整个理讼的各个环节,都紧切关注对棍蠹的禁制。此外,刘衡对保甲团练官仓等问题也有所论述。论文认为,刘衡的官箴思想,自始至终是以民为本、以禁制棍蠹为核心的。 最后,在初步探讨帝制官僚政治社会的基础上,论文认为:一方面,刘衡的官箴思想是与帝制官僚政治的内在需求相适应的,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故而刘衡在由盛到衰的嘉、道时期能治绩有声、入祠名宦绝非偶然;另一方面,帝制官僚社会存在自身的结构缺陷,刘衡尽管深谙吏治情势,亦难以摆脱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难以对封建末世产生真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