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515)
报纸(632)
图书(73)
会议论文(47)
学位论文(3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46)
地方文献 (337)
地方风物 (43)
宗教集要 (27)
红色文化 (20)
才乡教育 (19)
非遗保护 (9)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340)
2013(99)
2011(195)
2010(201)
2009(148)
2004(49)
1997(44)
1996(39)
1992(21)
1987(2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1)
抚州师专学报(10)
吉林中医药杂志(8)
广西文史(3)
人事天地(3)
中国高等教育(2)
农家之友(1)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1)
教育文汇(1)
金色年华(1)
《惨胜》一书易名再版
作者:暂无 来源:民国档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正面战场  师范大学出版社  抗日战争史  易名  民国史  刘大年  大写意  编委会  广西 
描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马振犊所著《惨胜——抗战正面战场大写意》一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外民国史学界的关注与好评。根据李新、刘大年等多位专家之意见,经《抗日战争史》丛书编委会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同意,该书已于
3分地年收6万元
作者:黄鹤林  来源:农村新技术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玉米  贵港市  玉米地  酸菜  1993年  广西  1992年  扩种  黄鹤 
描述:3分地年收6万元
哲理与文学交融,宏观和微观统一——关于杨炳忠的文学评论
作者:吴毅  来源:社会科学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炳  作品  文学评论  邓小平文艺思想  文艺评论家  壮族文学  作家  蓝怀昌  广西  当代文学研究 
描述:和研究,他的每一项成果,每一次收获,都是在十分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应了人们熟谙的两句老话:“有志者事竟成”和“一分耕耘,一分收
雍正严禁官员收养戏子
作者:李国荣  来源:紫禁城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雍正  收养  官员  清初  广西  月初  使白  李绂  消遣  军粮 
描述:在家宅收养戏子,供日常消遣取乐,是清初满汉大员竞相效仿日盛一日的恶习。如广西按蔡使白洵,‘有家童数人,学习歌唱’‘终日以看戏为事,诸务俱已废弛。’更有总兵阎光炜,将家中的戏子全都列入营伍名额,竟用
6月扬帆 相约北京——李纪恒向媒体精彩诠释“2006北京
作者:黄吉遇 李力  来源:当代广西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闻媒体  北京  文化  广西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闻发布会  党委副书记  扬帆 
描述:6月扬帆 相约北京——李纪恒向媒体精彩诠释“2006北京
“知天有意启英雄”——访油画《1851·金田》主创刘绍昆
作者:暂无 来源:美术界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美术创作  历史题材  中国油画  广西  作品  美术家  农民起义  英雄  重大成果  太平天国运动 
描述:刘绍昆,1946年出生,曾任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9年在广西美术家协会工作,1980年考入著名画家阳太阳油画研究生班
一词一句皆心血:――访《牡丹亭》评注者、原市人大副主任、汤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吴凤雏是《牡丹亭》评注者,是我市著名汤学研究专家。1986年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出版他的《汤显祖传》,这是中国第一部汤显祖的个人传记。当时发行6000余册。   《牡丹亭》是汤显祖戏曲作品的代表。是一部闪耀着时代思想光辉、具有强烈反封建礼教色彩和启蒙意义、彪炳千古的艺术珍品。《牡丹亭》一经问世
心血浇灌牡丹红——沈丰英昆曲表演艺术魅力及成因初探
作者:沈家庄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艺术魅力  成因  表演  昆曲  演出效果  杜丽娘  主要人物 
描述:情童话……
李井泉百年辰纪念文集
作者: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中共党史出版社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李井泉  李井泉  1909  1909  1989  1989  纪念文集  纪念文集 
描述:李井泉百年辰纪念文集
艾斯特院里的《牡丹亭》
作者:张娟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艾斯特庭院  艾斯特庭院  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 
描述:对于谭盾来说,《牡丹亭》不仅是追思,更是梦想。“这版《牡丹亭》正是我心里的样子,非常单纯,回归到了明代的那种美。”潭盾在演出结束后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