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714)
期刊文章(1427)
学位论文(44)
图书(26)
会议论文(1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113)
地方文献 (41)
红色文化 (35)
地方风物 (17)
才乡教育 (7)
宗教集要 (6)
文化溯源 (3)
非遗保护 (3)
按年份分组
2014(481)
2013(219)
2012(303)
2011(420)
2010(907)
2009(409)
2007(106)
2001(57)
2000(45)
1999(31)
按来源分组
福建日报(49)
解放军报(14)
嘉兴日报(5)
音响改装技术(3)
开放导报(1)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
卫星与网络(1)
上海商业(1)
天津教育(1)
永年先生编年事辑》余话
作者:曹旅宁  来源:读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颂蔚  隋书经籍志  编年  顾颉刚  考证  题跋  崇文  中华书局  四角  令尊 
描述:上下皆满,审是王颂蔚先生校本,面叶题字亦其手笔,书贾不识,仅标价四角,亟购归之,实快事也。乙未五月二日归海上后题记。
永年先生编年事辑》佘话
作者:曹旅宁  来源:读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学习方法  永年先生编年事辑》 
描述:永年先生编年事辑》自二〇一三年七月出版面世以来,承蒙读书界厚爱,热议迭起。承各方友朋提供资料,特据此做增补四条如下,以飨广大读者:
永年先生藏善本碑拓趣闻
作者:曹旅宁  来源:收藏(拍卖)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永年  趣闻  善本  科举文化  读书人  中心地  东南 
描述:永年先生自言上中学时就喜欢玩碑刻拓片。其原因说得浅一些,就是过去读书人讲究写字,以免字太难看遭人笑话。说得深一点,黄先生自小生长的江苏常州,自然属于“江南财富第,东南人文薮”的文化中心地域,科举
朱熹、干及杨复祭礼学的形成
作者:叶纯芳  来源:文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礼学思想  朱熹  《仪礼》  《礼记集说》  《礼记》  主题分类  《三礼》  《周礼》 
描述:了表现朱熹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的想法,也透露出朱熹想要重建、完整《仪礼》的期望,以及由《仪礼》统摄其他各部经书的礼学思想。
希庭:校园里不老的传奇
作者:暂无 来源:教育与职业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希庭  传奇  校园  西南大学  教书育人  老师  教授  科研 
描述:希庭教授在西南大学执教近5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只是他获得的无数荣誉之一。西南大学陈红教授说:“有的老师科研做得好,有的老师教学做得好,而老师教学和科研都做得好,两边的奖都拿了很多。”
麟书先生对广东教育的贡献
作者:殷涛  来源:广东史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广东教育  教育事业  师范学校  龙川县  教育家 
描述:麟书,又名林祥,男,清光绪十九年(1893)十月出生于龙川县布镇马岗村,1997年12月病逝于香港.享年105岁。这位百岁寿星曾经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提起老隆师范学校和龙川教育
状元才情 台阁先声—伯宗《荣进集》研究
作者:蒋慧卿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伯宗  《荣进集》  状元  台阁体 
描述:和散文的内容、艺术特色及成因,定位伯宗的文学地位,从中亦可一窥明初江西文学、馆阁文学、状元文学的创作概况。受明初崇儒复古文学思潮的影响,伯宗的诗文以议论和描写见长,语言简洁晓畅,风格雍容典雅
文浩保荐爱创科技被否何涛只任职于固定收益部
作者:暂无 来源:新快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文浩简历 男,硕士研究生学历,注册为保荐代表人时间为2010年8月2日,目前任平安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 何涛简历 男,硕士研究生学历,注册为保荐代表人时间为2010年
台湾媒体高度关注“习会”:“老友新晤”勾勒两岸未来
作者:暂无 来源:厦门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吴伯雄(左二)14日返回台湾,对于此行成果,吴伯雄表示,这次会谈有很多共识,消除很多误解。 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3日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一行。此次国共两党高层会面引发台湾舆论高度关注,多家台湾媒体在头版头条或重要位置予以报道,期待“老友新晤”增进政治互
杜诗“体”与宋诗传承:胡应麟《诗薮》引诗考辨
作者:陈广忠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诗    诗律  宋代  传承 
描述:杜诗“体”,影响深远。宋代诗坛,追求变革,黄庭坚等众多诗人,宗师杜甫,将“体”推而广之。对《诗薮》中涉及的杜甫“体”,以及欧阳修、黄庭坚、张耒三人的诗作,进行详尽的格律分析,可厘清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