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之比较
-
作者:章芳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汤显祖 话本小说 传奇 柳梦梅 人物形象 寻梦 叙事方式 叙事者
-
描述:《牡丹亭》(以下简称《牡》)传奇取材于明代何大伦辑《重刻增补燕居笔记》(万历以后编刊)卷九所收的《杜丽娘慕色还魂》(以下简称《杜》)话本。小说写南宋光宗时南雄太守杜宝之女丽娘,在一次游
-
宗教生命:作为莎士比亚历史“他者”参照的汤显祖:杜丽娘与朱
-
作者:蓝凡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汤显祖 杜丽娘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性爱 宗教改革运动 他者 精神世界 世俗化
-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1598年,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完成于1595年。《牡丹亭》是汤显祖的晚期作品,却是他一生创作中最伟大的传奇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莎士比亚前期创作中最具悲剧
-
寻梦缘:杜丽娘与柳梦梅
-
作者:暂无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柳梦梅 寻梦 痴情 汤显祖 灵与肉 超越时空 生与死 伤春 泪腺
-
描述:寻梦缘:杜丽娘与柳梦梅
-
上饶师范学院张丽军、陈道龙设计作品选
-
作者:暂无 来源:包装工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师范学院 海报设计 作品选 美术理论 视觉艺术 招贴设计 平面设计 设计学院
-
描述:作品名称:露友运动鞋广告:招贴设计《传统·心花怒放》:海报设计《现代视觉艺术》 设计者:张丽军(1973-),女,江西上饶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理论和平面设计。 设计单位:上饶
-
觉醒的女性:《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分析
-
作者:陈轲 来源:才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杜丽娘 杜丽娘 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觉醒 觉醒
-
描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
形象结构理论与杜丽娘的形象创造
-
作者:姚莽 来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形象 杜丽娘 贾宝玉 形象结构 《牡丹亭》 汤显祖 复合体 文学艺术 艺术思维 《红楼梦》
-
描述:形象结构理论与杜丽娘的形象创造姚莽具有戏剧形式美的形象是在人的想象中加以净化后再次投射出来的一种生命。──(英)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象》一、形像结构理论的提出1.没有形象的艺术
-
杜丽娘的矛盾性格:情理的冲突与调和
-
作者:施彩云 来源: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杜丽娘 矛盾性格 情与理
-
描述:《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被视为中国古代传统女性个性解放的代表。其实,在她的意识中,对情爱的追求和对礼教的坚持同时存在,正如她自己所说“鬼可虚情,人须实礼”。这种情与理的交叉与调和并不代表她是绝对反对
-
性别视角下的杜丽娘式叙述:“生死之恋”模式研究
-
作者:景楠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 《牡丹亭》 杜丽娘 生死之恋
-
描述:——“杜丽娘式叙述:生死之恋”。事实上,关于《牡丹亭》与杜丽娘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相对而言,对“生死之恋”模式的研究较少。另外,从整体上把握“生死之恋”的表现形态,并探讨其生成及演变过程
-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戏曲舞台艺术形象之比较研究
-
作者:楼凝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曲 《西厢记》 青春版《牡丹亭》 《红楼梦》 剧本 音乐 表演
-
描述:特点、戏剧美学特征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京剧《西厢记》、昆剧《牡丹亭》、越剧《红楼梦》这三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舞台艺术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结合文学性与戏曲音乐、表演等特征来对三位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三位女性形象的文学性在剧本中的体现、音乐结构特点与塑造三位女性形象的关系以及戏剧美学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悲剧、喜剧风格色彩以及写实、浪漫手法)在三位女性舞台艺术形象塑造上的体现。通过这些研究,从而对戏曲作品舞台人物形象的系统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索,对系统研究戏曲作品舞台人物形象的逻辑思维方法也进行了摸索。戏曲人物的研究应该综合地来进行,因为戏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而笔者所说的“综合”要求知识范围更广,不仅涉及戏曲表演本身“四功”、“五法”等方面的知识,还应涉及音乐、表演以外的文学、美学、导演等方面的知识。此外,研究者还应该站在戏剧的高度来进行戏曲人物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统领相关的各门知识。
-
两代“丽娘”薪火相传张继青亲授单雯再现经典《牡丹亭》本报观
-
作者:暂无 来源:金陵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金陵晚报记者 肖林
张继青:
我这个版本不花哨
说到在《牡丹亭》众多版本之中“张继青版”的特色,张老师很低调地回忆道:“《牡丹亭》是南昆精粹,1982年,省昆到北京演出,我演的正是《游园》、《惊梦》、《寻梦》,后来他们觉得好,就又“捏”出了《写真》和《离魂》。这是姚传芗、范继信和负责剧本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