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春秋风云路——作家刘绍棠和他的爱人曾才美
-
作者:张同吾 来源:家庭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三十春秋风云路——作家刘绍棠和他的爱人曾才美
-
释《春秋》必以周礼明之——读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注
-
作者:徐兴无 来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刘歆 《公羊》 杜预 扬州学派
-
描述:其《疏证》的凡例拓展为三大研究领域,建构起刘氏《左传》学的经学体系。
-
纵横春秋 快意人生:访吴氏集团主席吴炳连博士
-
作者:廖群严 小美 来源:荣誉杂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爱国战场,是一名保家卫国的炮兵;青年时,他学识渊博,满腔热忱挥洒在祖国边疆,是重工业部玉门油矿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壮年时,他玩物壮志,於航模事业姿意翱翔,是东南亚地区成功飞行技术上极其复杂的遥控直升机的第一人,其培育的优秀遥控模型选手於世界级大赛屡屡夺冠;而弘扬善举,是他贯穿一生的情怀,暮年时,他终於荣获世界傑出华人奖,深得海外贤达、各界名流的认可和敬仰。
-
笔墨写春秋 重彩塑人生:访云南现代重彩画派原创者之一、桂林
-
作者:陈立红 来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桂林师专 现代重彩画 云南 原创者 桂林山水 西双版纳 中国艺术 陈列室 作品 西方现代艺术
-
描述:时间:2010年3月9日上午10:00地点:桂林师专刘绍荟作品陈列室采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桂林师专公艺部主任陈立红访谈手记:桂林师专著名教授刘绍荟先生系云南现代重彩画派的原创者之一,桂林美协荣誉主席,桂林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会员。今年恰逢刘绍荟先生70华
-
曹洞宗纲要──《信心铭》禅解
-
作者:本光 来源:法音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洞宗 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禅道 缘起性空 世间法 习禅 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 现量境
-
描述:曹洞宗纲要──《信心铭》禅解本光禅宗自六祖慧能法师之后,逐渐兴起,耀彩于盛唐中唐之际。至晚唐五代,禅宗五家亦即禅门五宗充溢佛教寺院,掩盖了教下诸宗,可谓盛之极矣。推五家之宗源,得两大流派:六祖上首
-
广昌孟戏:濒危“非遗”困局待解
-
作者:陈厚兴 刘生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广昌孟戏:濒危“非遗”困局待解
-
传统昆剧的“神品”和观众的层次-为“曲高和寡”进一解
-
作者:胡忌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琵琶记》 昆剧 艺术精品 戏剧作品 观众 古典艺术 万历年间 评论 《牡丹亭》 演员
-
描述:(一)小引 我国古典艺术中的书、画,往往标举某些难以企及的艺术精品为“神品”,而为后代行家所公认。古典戏剧作品中称之为“神品”的,大家熟知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吕天成的《曲品》。《曲品》著录“旧传奇”多种,但品题为“神品”的,仅有《琵琶记》和《拜月亭》两种。其于《琵琶记》下有一段评论:
-
《林黛玉进贾府》读解思路探析
-
作者:焦喜爱 来源:甘肃教育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黛玉进贾府》 探析 贾宝玉 《红楼梦》 引导学生 《四书》 深层问题 《牡丹亭》 评价结果 教师
-
描述:《林黛玉进贾府》读解思路探析兰州一中焦喜爱语文教学要把每堂课都变得饶有兴味,依我之见,主要取决于教师“导”得如何。而“导”得好坏的关键又在于教师课前“琢磨”的功夫如何,是否确定了一条明晰、简练、最能
-
相山:倾心解民忧 务实惠民生
-
作者:周华月 朱斌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崇仁讯 “我们村到港下的水泥公路开工了,要不了多久就能通车。原以为镇村干部只是随便问问,没想到这么快就落实了。”4月3日,崇仁县相山镇双坑村村民方标明激动地说。
港下村到双坑村公路有6.5公里长,长期以来,这条公路坑坑洼洼,加上弯多坡陡,车辆通行十分困难。镇干部上门征求意见后,下决心为群众解决这
-
朝落暮开空自许 竟无人解知心苦
-
作者:王慧刚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几道 苦情词 苦情表现 苦情层次 苦情营造
-
描述:究的对象,并把题目定为“晏几道苦情词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其词作的分析研究,对这位“古之伤心人”(冯煦语)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本着“知人论世”的写法,对其写作悲苦词篇的心理形成作了简单的分析,知道他的苦情词篇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和其身世遭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苦情词的表现、苦情词的情感层次和苦情词的营造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运用统计、比较的方法,尽量做到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最后本文认为,晏几道之所以写出一篇篇凄苦悲凉、婉转幽怨的小词,首先是他坎坷的身世使然,再受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以悲为美”的传统的影响,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词体风格,另外,由于文学对人的内心有“补偿”作用,它可以寄托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所以,在晏几道创作这些词篇的时候,他忧郁的内心气质反而得到了短暂的释放和渲泄,这可能就是他更深层的写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