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101)
报纸(621)
学位论文(164)
图书(142)
会议论文(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057)
文化溯源 (2)
地方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13(429)
2011(488)
2009(430)
2006(318)
2004(212)
2003(234)
2001(212)
1998(174)
1993(110)
1975(56)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2)
抚州师专学报(66)
学术月刊(19)
成才之路(7)
内蒙古电大学刊(2)
赤脚医生杂志(2)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
科技致富向导(1)
中国医疗保险(1)
科学之友(B版)(1)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作者:周筱赟 陈志广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市易法  王安石  官营经济  贷款 
描述:挥作用,反而加剧了官吏的舞弊。
王安石“熙宁变法”中科举制度的改革
作者:牛卫东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科举  熙宁变法 
描述:文章对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科举制度的改革情况作了简单的叙述,列举了改制前科举的大致状况及存在的弊端,较详细地叙述了改制的过程及改制的内容,最后简要地提及了改制产生的各种影响。
浅谈影响王安石变法成功的因素
作者:张翼  来源:未来英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改革 
描述:王安石及其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在此。我谈也谈不好王安石的过人之处及其变法的不世之功,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影响王安石变法成功的因素。
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关系对变法的影响
作者:周默 王彩霞  来源:群文天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宋神宗  王安石变法 
描述:宋神宗与王安石模棱两可若亲若疏的关系,是影响变法的重要原因从崇拜到一一味相信再到左右怀疑相互牵制,然而君始终是君,臣始终是臣。
沈括的《气历》到太平天国的《天历》
作者:吉夏  来源:人民教育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平天国  沈括  王安石变法  革命政权  法家人物  重大成就  天文历法  破除迷信  农民  解放思想 
描述:纪,法家人物沈括,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的斗争,努力从事科学研究,在天文历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沈括考察了以前诸种历法,发现朔望月的日数与回归年的日数都有奇零,互除不尽,出现“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
沈括的《梦溪笔谈》和我国古代地质科学
作者:暂无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我国古代  梦溪笔谈  沈括  自然科学  法家  著作  地质科学  王安石变法  进步思想  卓越贡献 
描述: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大量的科学实验活动。而沈括一生的科学研究实践,是同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科学成就都是在执行法家政治路线中取得的,同时又为贯彻这一政治路线服务的。《梦溪笔谈》内容
科学巨人,政治矮子:话说沈括其人
作者:王伟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括  王安石变法  苏轼  乌台诗案  政治见解  宋神宗  梦溪园  梦溪笔谈  中国科学史  文学创作 
描述:金无足金,人无完人。沈括也许在政治见解上不够坚定,但作为一位科学巨匠,他名垂青史则当之无愧。科学与文学,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你搞你的科学研究,我搞我的文学创作,本来应该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闲话“乌台诗案”始作俑者沈括
作者:翟传海  来源:躬耕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括  乌台诗案  王安石变法  苏轼  墓志铭  三司使  北宋  司天监  政治  梦溪笔谈 
描述:我国历史上有一位精通天文、地理、农学、医学,而且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写下科学经典《梦溪笔谈》的沈括。然而,他死后既没人给他建碑,也没人为他写墓志铭,就连他的生平传记
王安石变法与传统中国的近代转型
作者:陈伟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近代化  近代化  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  宗族社会  宗族社会 
描述:有关问题。
王安石沈括的货币信用思想:兼论中国唐宋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作者:杨泽宇 雷从胜  来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  货币信用  唐宋时期  青苗法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规律  财政信贷  财政资金 
描述:王安石(1021~1086年)与沈括(1038~1095年)同是北宋末期的革新派政治家。他们的经济思想相辅相承,各有建树。尽管变法由于诸种原因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经济思想尤其是货币信用思想却并不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