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021)
报纸
(622)
学位论文
(163)
图书
(142)
会议论文
(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977)
文化溯源
(2)
地方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11
(483)
2010
(479)
2009
(428)
2003
(234)
1997
(190)
1996
(218)
1994
(203)
1982
(77)
1979
(36)
1947
(9)
按来源分组
中华书局
(2)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1)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
(1)
小学生天地(中年级版)
(1)
新语文学习(高中)
(1)
今日中国出版社
(1)
中国医疗保险
(1)
银行家
(1)
世界与中国
(1)
相关搜索词
国家干预
城镇职工
王安石
古典散文
《乌江亭》
《题齐安驿》
古代文学
王安石变法
反对派
三皈依
古诗
答司马谏议书
妻子
两面派
历史风云
基本观点
力量
兴亡之感
作者
墙角
唐宋八大家
唐人
史料
国家资本主义
子代
中学生
司马光
外物
仕途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林语堂——以王安石比罗斯福】搜索到相关结果
190
条
异曲同工 各呈辉煌——《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比较谈
作者:
石华鹏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石钟山
褒禅山
王安石
考辨
山水游记
古代游记
自然美
艺术结构
至和元年
苏轼
描述:
。
王安石
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任
“超常”与“平庸”
作者:
李克山
来源:
天津教育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化学小实验
规模实验
天才教育
英才教育
辩证关系
学习实践
实施素质教育
王安石
教育训练
全面发展
描述:
“超常”与“平庸”
淮海居士未仕心态平议——兼与后山居士比较
作者:
张海鸥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师道
居士
王安石
宋代文人
黄庭坚
元丰
淮海
山居
未仕
苏武
描述:
淮海居士未仕心态平议——兼与后山居士比较
“三言”“二拍”本事资料拾遗
作者:
张克哲
来源:
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言”
“二拍”
《泊宅编》
王安石
拟话本小说
中华书局
《宣和遗事》
《醒世恒言》
故事来源
讹言
描述:
诸君。
1
、宋人方勺《泊宅编》三卷本卷中言
王安石
父子死后带铁枷事甚详,其文如下:
八股文起源与《论学绳尺》
作者:
黄振萍
来源:
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八股文
起源
科举考试
源流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王安石
《礼记》
经义
《论语》
中国文学
描述:
八股文起源与《论学绳尺》
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倾向和后人评价
作者:
王运熙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白诗歌
思想倾向
思想内容
王安石
《古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经》
诗歌风貌
建功立业
太白
描述:
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倾向和后人评价
金院本补考
作者:
赵山林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院本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宋徽宗
王安石
玉堂春
千字文
宋金杂剧
宋词
军节度使
描述:
金院本补考
历史上的状元进士之家
作者:
唐群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进士
状元
王安石
中进士
学而优则仕
雕版印刷
文化优势
家族
北宋中期
陈尧叟
描述:
历史上的状元进士之家⊙唐群状元,三年一考,举国之大,仅一人而已。所以,即使是那些踌躇满志的人,大都把中进士当作目标,而不敢再有更大的奢望。但幸运有时也会接连而来,形成状元家族的罕见现象。唐代的家族状元,都在晚唐。父子状元有咸通十四年(873)的归仁泽...
批评古人应有的放矢
作者:
吴小如
来源:
书城杂志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迁
孟尝君
史记
批评
王安石
古人
缺点
先秦
作者
文章
描述:
近来读了两篇批评古人的文章。一篇载于1996年11月11日济南日报,题为《之瑕》,指出司马迁的《史记》有五个缺点。缺点之一,认为《史记》记汉事详而记先秦事太略,说它是一部头小肚小腿小而脚特大的畸形史书。作者明知越古处资料
谈宋代理学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影响
作者:
苏宝荣
来源:
古汉语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理学
语言文字学
乾嘉学派
“右文说”
乾嘉学术
《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学术思想
《说文》
王安石
《诗经》
描述:
字学不能不产生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是:(一)直接影响:理学的思辨精神启发宋人对语言文字研究作理性的思考:其一是在语言文字的说解中力求创发新义;其二是注重对语言规律的探讨。(二)历史的影响:为后世的学术发展提供契机,清代人融汇“汉学”与“宋学”,兼取两家之长,使传统的语言文字研究达到颠峰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