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
-
作者:刘颖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修辞 修辞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
描述:来已久。明代曲论家王冀德在其著作《曲律》中对汤显祖及《牡丹亭》作了极高的评价。清代学者李渔在其著作《闲情偶寄》中批评《牡丹亭》的语言艰深、晦涩。明清时期吕天成等曲论家却高度评价《牡丹亭》的剧情和语言。现代,《牡丹亭》的语言受到研究者们众口一词的称赞。姚莽在《牡丹亭鉴赏》中称,《牡丹亭》的语言“雅者固雅,俗亦甚俗”;叶长海在《〈牡丹亭〉曲词漫议》中指出其曲词有浅有深,都富于“意趣神色”;章诒和认为汤显祖不愧为语言大师,能施展多种修辞技巧,把笔下人物的思想、心理、情绪、神色,都充分展露在观众面前。本文从修辞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牡丹亭》的语言特色。通过语境与修辞、语音与修辞、词语与修辞、句子与修辞以及修辞格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修辞在《牡丹亭》语言风格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和美学效果。这对戏曲语言、现代语言以及修辞学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
昆曲―落寞的古老而精美的艺术
-
作者:晓航 来源:产权导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表演艺术 士大夫 京剧艺术 昆山腔 板腔体 弋阳腔 海盐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描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借用这句《牡丹亭》中的词句来形容昆曲是再合适不过了。在京剧艺术被称为"国粹"的很长
-
晏殊《浣溪沙》的艺术魅力
-
作者:牛荦婷 来源:才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闲愁” “闲愁” “渐变”意识 “渐变”意识 “惜时”意绪 “惜时”意绪
-
描述:晏殊是我国北宋初期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以《浣溪沙》一词最负盛名。这首词从中传达出一种词人对生命的留恋与珍视,同时也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优雅美丽的文笔。词人创造了一个情致缠绵而又凄婉美丽的意境
-
新发现传奇小说《杜丽娘传》考论
-
作者:陈国军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传》 杜丽娘系列小说 《牡丹亭记》 本事
-
描述:《杜丽娘传》是一篇未见披露的传奇小说。它的发现,为我们考察杜丽娘系列小说之间关系,以及何种小说为汤显祖《牡丹亭记》本事提供了新视点。
-
胡应麟诗文理论对小说戏曲研究的影响
-
作者:王少明 刘国霞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A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文理论 文词 气韵 文体尊卑
-
描述:胡应麟是明代著名学者,他关于小说的论述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作为诗文理论家,他将诗文理论运用到小说批评中,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论述胡应麟诗文理论对其小说戏曲研究的影响。
-
鹏欣丽都、清潭六村居民反映—— 装修擅改结构威胁房屋安全
-
作者:暂无 来源:常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周,政风热线迎来市房管局上线,接连有市民反映因为某些业主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引发他们对房屋安全的担心。其中,鹏欣丽都居民反映该小区一位杨姓业主在装修时擅自改变结构,让他们担心自家的房屋安全;清潭六村
-
青春版《牡丹亭》给南充传统艺术的启示
-
作者:暂无 来源:南充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记者易立权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大木偶剧院获悉,该剧院结束了2009年在峨眉山的定点演出。对于大木偶剧院来说,因为人员不够,他们接到国外的演出邀请函如雪花般飘来,但因为力不从心而推掉不少,因而只能选择一些“战略性据点”。
和大木偶一样,南充的川北灯戏、川北皮影戏以及南充傩戏
-
昆曲《牡丹亭·游园》的戏曲艺术分析
-
作者:钱国桢 来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牡丹亭·游园》 《牡丹亭·游园》 艺术分析 艺术分析
-
描述:初步艺术研究,试图探索我国众多戏曲艺术的分析方法。为最终建立中国戏曲艺术作品分析学添砖加瓦。
-
于丹大剧院畅谈艺术启蒙
-
作者:罗颖 程宁 来源:小演奏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国家大剧院 审美艺术 艺术教育 启蒙 昆曲 牡丹亭 生活中 分享 生命 感受
-
描述: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做客国家大剧院会员俱乐部,与古典音乐推广者陈立一起畅谈艺术和生活。于丹在交流中她说话的时间加起来不下90分钟,于丹也实在,不说空话套话,从自己与戏剧戏曲的缘分,到在大剧院
-
周亮工的艺术交往与收藏
-
作者:董博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亮工 周亮工 艺术交往 艺术交往 收藏 收藏
-
描述:变化,艺术交往与其官宦生涯是密不可分的;次章来谈周亮工的收藏,他的收藏是与他的艺术交往有着密切联系,也可说其次章是首章的一个再续;末章总结性的谈周亮工在其一生交往的过程中在绘画审美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