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12)
报纸(957)
图书(42)
学位论文(37)
会议论文(2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520)
地方文献 (304)
宗教集要 (10)
非遗保护 (9)
才乡教育 (8)
地方风物 (7)
红色文化 (7)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3(164)
2010(201)
2009(184)
2006(93)
2005(73)
2003(64)
1996(65)
1990(34)
1988(38)
1985(27)
按来源分组
东坡赤壁诗词(18)
当代文坛(8)
文学自由谈(7)
散文选刊(3)
哲学动态(2)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石油知识(1)
机电兵船档案(1)
西安档案(1)
科普研究(1)
我省作家铁凝、胡学文、李浩榜上有名
作者:刘成群  来源:河北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中篇小说  中国小说  小说创作  排行榜  学文  长篇小说  作家  微型小说  小小说  年度 
描述:本报讯(记者刘成群)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3月25日在济南揭晓,共有36部小说上榜。其中,我省作家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胡学文的中篇小说《命案高悬
“数着米粒下锅”的日子——作家刘绍棠的夸张
作者:闪世昌  来源:语文世界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作家  表达效果  修辞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  榆钱  现实生活  《李自成》  《围城》  《藤野先生》 
描述:“数着米粒下锅”的日子——作家刘绍棠的夸张闪世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居家过日子,谁不怕“无米”二字,于是有一点儿粮食,也要“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数着米粒下锅”。但是,即便这样,“等到惊蛰
他是运河的儿子--记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
作者:高进贤  来源:文谭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运河  乡土文学  作家  评书  外祖父  枣树  创作学  三十年代  语言 
描述:1979年春天,《北京文学》编辑部在京郊通县举办农村题材的创作学习班,邀请了初返文坛的刘绍棠为青年业余作者谈谈创作体会,他欣然应允了。豪情不减当年的绍棠与浩然一起,每天夜里都与生活在农村的业余作者促膝谈心至凌晨二三点钟而不能收场,那充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见识,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胡耀邦与作家刘绍棠以文结友
作者:窦应泰  来源:党史博采(纪实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胡耀邦  作家  团中央  大运河  林村  右派  部长  秘书  辞官 
描述:年,他的文学创作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好势头。先是《红花》这个短篇小说在北京一炮打响,不久他的《青枝绿叶》、《摆渡口》和《大青骡子》也先后在天津、
视读书写作为生命的作家——配合课文《师恩难忘》
作者:蒋文汇  来源:新语文学习(小学中高年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读书法  中篇小说  北运河  家乡  写作  文学创作  作家  新小说  课文 
描述:视读书写作为生命的作家——配合课文《师恩难忘》
人民作家 光耀乡土——刘绍棠文学艺术档案库揭幕
作者:车丹军  来源:中国档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文学艺术  档案库  档案馆  档案资料  作家  乡土  文学著作  国家档案  北京市 
描述:人文学著作、手稿、照片、信件、获奖证书等8类6000余件档案资料,经整理成760余卷册。其中有胡耀邦给刘绍棠的亲笔信;刘绍棠40年前入党时的发言稿;刘绍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
市文联作协看望农民作家王英
作者:暂无 来源:鄂东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黄冈新闻网(鄂东晚报)消息通讯员谭冰报道:10月15日,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陈训金率市作协一行专程前往浠水县中医院,看望87岁高龄的农民作家王英。市文联、作协领导向王英送去慰问金,仔细询问老人的病情
吴炳晚节
作者:王染野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炳  晚节  士大夫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牡丹  江苏宜兴  好官  作家  戏曲家 
描述:吴炳,江苏宜兴人,是我省明代末年一位重要的戏曲作家。所作《西园记》、《画中人》《疗妒羹》《绿牡丹》及晚出的《情邮记》,合称为《粲花别墅五种曲》,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优美的剧作。吴炳一生为官
与邓友梅老舍
作者:傅光明  来源:纵横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邓友梅  老舍先生  作家  丁玲  《正红旗下》  《茶馆》  文联  刘绍棠  作品  政治热情 
描述: “老舍是相当平民化的” 傅光明(以下简称傅):您能否谈谈您与老舍先生是如何认识的?他最初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 邓友梅(以下简称邓):我和老舍先生认识是1950年的十一二月份,大概我是他从美国回来
慨当以歌演至爱 撩魂动魄见真情 王英会舞台风采漫评
作者:刘福民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舞台呈现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  王英  《村官李天成》  风采  真情  《清风亭》  主旋律题材 
描述:风亭》,二是自豫剧移植改编的主旋律题材现代戏《村官李天成》,深深感到现场观众动情动容为之感叹唏嘘的缘由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