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85)
报纸(451)
图书(127)
学位论文(96)
会议论文(4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51)
宗教集要 (91)
地方文献 (48)
非遗保护 (5)
地方风物 (5)
才乡教育 (3)
红色文化 (3)
按年份分组
2014(483)
2013(127)
2011(143)
2010(109)
2009(113)
2008(126)
2003(56)
1999(35)
1995(35)
1960(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91)
知识窗(3)
当代职校生(2)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黄河之声(1)
说“丧荒”——《周礼联内容考辨之三
作者:宫长为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按照《周礼·天官·小宰》职文所言,《周礼联的内容,主要包括祭祀、宾客、丧荒、军旅、田役和敛弛六个方面。以往,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仅仅讨论了祭祀和宾客的问题.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丧荒的问题。
关于《周礼·地·质人》中一句话的标点与注解问题
作者:朱红林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货贿 
描述:出《周礼》此处的“货贿”一词在先秦时期特指金玉类贵重货物,而非一般商品的通称。
阮刻本《周礼注疏·夏》校读小札
作者:常相波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注疏·夏  阮刻本  文渊阁本 
描述:本文以阮刻本<周礼注疏>为底本,以文渊阁本<周礼注疏>为对校本,对<周礼注疏·夏>部分逐字校勘,发现文渊阁本有许多可订补阮刻本之讹误者.现摘出八条,列举如下,以见文渊阁本之校勘价值.
论先秦对商品的管理及其节约与诚信意识——以《周礼·地·司
作者:邹德文 姚晓娟 ZOU De wen YAO Xiao juan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商品管理  节约与诚信意识  思想基础 
描述:先秦时期对上市商品的管理及管理制度,蕴涵着以政令禁物靡的节约意识;以贾民禁伪而除诈的诚信意识.这些意识的思想基础与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是契合的,它们对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旧神的没落:《周礼》女制度考
作者:盖青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父权  官制 
描述:法制的完全建立和充分成熟无疑是在西周,它同时是父权学说的形成时代。考察《周礼》女制度在殷周巨变时期周政对源自商代的女制度的改造过程可以知道,地位崇高如王后等女在当时仍负有广泛社会职责
论先秦对商品的管理及其节约与诚信意识:以《周礼·地·司市
作者:邹德文 姚晓娟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商品管理  节约与诚信意识  思想基础 
描述:先秦时期对上市商品的管理及管理制度,蕴涵着“以政令禁物靡”的节约意识;“以贾民禁伪而除诈”的诚信意识。这些意识的思想基础与“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是契合的,它们对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评郑玄以“周礼”为通群经异说
作者:周伟  来源:网络财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玄  周礼   
描述:东汉时期中国进入了中古时期的民族格局大变动时期,在哲学上也存在着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为了稳定思想,东汉政权极力调和以通融于各家学说,于汉章帝时会诸儒于白虎观讲《五经》同异。至汉顺帝时,郑玄以周礼
周礼》中的圜丘祀天礼研究
作者:朱琨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代  周礼  圜丘祀天  天神崇拜 
描述:之,充人省眂祀天之牲,肆师助之。大宗在祀天之日总管其事,负责监督检查各是否尽职,肆师佐大宗小宗省眠。最后是天子于祀天之晨,皮弁朝服听小宗关于祭祀用品准备情况的汇报,然后服大裘参加祭祀。五、圜丘
段玉裁的周礼学---以<<说文解字注>>为范畴
作者:赖慧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段玉裁  三礼  周礼 
描述:
第四章《說文》段注引《周禮》鄭注部分(包含先鄭、後鄭、杜子之注)
以上二章是全文之重心所在。
首先將《說文解字》9353字中,段注引《周禮》之文抽出,再依段注引《周禮》原文
周礼与《诗经》婚恋悲剧:《诗经》婚恋悲剧探源
作者:袁定坤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诗经  婚恋悲剧 
描述:因袭“礼教吃人”的思维程式把《诗经》婚恋悲剧的根源简单地归之于礼教,除了礼教的因素之外,更多的追求专一的婚恋悲剧应当从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过渡形态的婚姻形式以及男权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诸方面去探讨其产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