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援与宋学
-
作者:徐海松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术思想 王安石 宋初三先生 义理之学 苏湖教法 明体达用 经世致用 学术文化 宋仁宗 《五经正义》
-
描述:生”中的另二位孙复和石介即是胡瑗的同窗学友.他们当年读书的地方,据说即为现今泰山南麓之栖真观.胡瑗在青年时代就打下良好的学业功底,“少有气节,颛意经学,兼通律吕之学”.景祐初,范仲淹为苏州知府,即聘胡瑷为州学教授.康定元年(1040),湖州知州滕宗谅又聘他为湖州府学教授.皇祐、至和年间,奉召进京为朝廷制定乐律,后任国子监直讲,主持太学.嘉祐元年官至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不久以太常博士致仕.嘉祐四年六月卒于杭州.
-
启发式教学探研
-
作者:刘雁楼 来源:教育科学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孔子 绘事后素 王安石 论语 《十三经注疏》 “自得” 启发式教育 现代教学论 教学方法
-
描述:启发式教学探研
-
下冻揽胜
-
作者:隆李奎 来源:民族团结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桂西南 胡志明 中越边境 龙州起义 越南北方 招待宾客 王安石 活动基地 壮族 龙州县
-
描述:下冻揽胜隆李奎下冻是桂西南壮乡的一个古老边睡小镇,古称“上下峒、冻州”,并有解冻之名。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太平思顺兵备道尹兼镇南关监督庄蕴宽,到下冻参加学社开社典礼,忽然想到“冻”已经够凄凉难受了,还被压在“下”面,故建议改名为“解冻”...
-
古代作家文集命名趣谈
-
作者:李凤智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作家 文集 聊斋志异 宋之问 王安石 清初思想 社会现实 骆宾王 小说家 船山
-
描述: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晚年隐居湖南衡阳石船山。《聊斋志异》,清初小说家蒲松
-
“文人论兵”与宋代兵学的发展
-
作者:刘庆 来源:社会科学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兵学 文人士大夫 《孙子》 《武经七书》 兵书 《司马法》 军事斗争 武经总要 王安石 永嘉学派
-
描述:“文人论兵”与宋代兵学的发展刘庆尽管中国历史上不乏文人论兵之事,但总的说来,兵学论坛还是被统兵将帅们长期占领着。其间一个重要原因是文人士大夫们大多自觉缺少军旅阅历,于朴刀杆棒、军阵沙场之事不甚了了,不如讲经赋诗来得容易。而像孙武、吴起、曹操这些名将,...
-
梅与雪──古诗冬景拾零
-
作者:霍寿喜 来源:陕西气象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花 古诗 李清照 咏梅诗词 生物特性 宋代词人 《虞美人》 晏几道 传统名花 王安石
-
描述:梅与雪──古诗冬景拾零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它耐寒喜雪,和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它素雅孤傲,与兰、荷、菊共誉作“花中四君子”。自商代植梅以来,咏颂梅花的诗文不断涌现。尤其当北宋诗人林通吟出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后,咏梅诗词逐渐达到...
-
沈括治汴
-
作者:华红安 来源:陕西水利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地形测量 《梦溪笔谈》 兴修水利 盐碱地 国家安定 重点项目 地形模型 沉积的淤泥 水利法
-
描述:民。反对派却极力反对,其主要理由是:汴河一旦疏通,建筑淤田,一定要淹没许多庄稼和房屋,许多还是风水宝地,而新筑淤田却贫瘠,可能引发事端,危及国家安定。
-
名句的来历
-
作者:霍德柱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名句 王安石 文学作品 用法 秋思 流水 唐诗 阅读 画面感 精品
-
描述: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常常发现,许多名句部是有来历的。仔细探讨一下名句的来历,能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下边试举出几例:a、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谓“半仙体”的精品了。据《容斋续笔》载,作者在选定
-
谈谈古人的别号
-
作者:黄炳坤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别号 文人学士 封建时代 王安石 居士 辛弃疾 别字 李白 成年 陆游
-
描述:古人除了有名与字之外,还常有别号,也可以叫别字。别号开始时大约是自取的,后来也有别人给加上的。封建时代的文人学士,多有自取别号的。号与字不尽相同,字是成年时由尊长代取的,用以表德,它
-
敢借戏文讽奸凶——梨园子弟的侠情表露主题
-
作者:王立 刘卫英 来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梨园子弟 忠奸斗争 中国古代文学 优伶 戏文 观众 《精忠记》 王安石 演员 下层民众
-
描述:王梦生《梨园佳话》曾记载清末名优黄润甫在演出时,台下观众的热烈情氛与演员本身的深入角色:“黄三……扮戏善作老奸,最能险狠.如《捉放》中之曹操,《下河东》之欧阳方,皆使人见之切齿,恨不生食其肉.及一发声、一作势,又不能不同声叫绝.即问之座人,亦不知此时之为好为恶.俗谓:‘作戏者疯,看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