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512)
报纸(760)
学位论文(179)
图书(146)
会议论文(4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442)
地方文献 (147)
非遗保护 (16)
宗教集要 (15)
文化溯源 (6)
地方风物 (5)
红色文化 (5)
才乡教育 (3)
按年份分组
2014(434)
2012(533)
2011(543)
2010(529)
2009(478)
2006(346)
2005(262)
1999(208)
1996(232)
1979(36)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6)
文教资料(16)
长寿(10)
中华书局(2)
共产党员:下半月(1)
希望月报(1)
中国医疗保险(1)
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1)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
领导科学论坛(1)
毛主席诗词学习笔记(之七)——读《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作者:夏阳  来源:江苏文艺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毛主席诗词学习笔记(之七)——读《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文本类型和语境观视角下的诗词翻译:以《牡丹亭》下场诗英译为例
作者:刘庚玉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文本类型  文本类型  语境  语境  下场诗  下场诗  比较  比较 
描述:英文全译本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是由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芝(Cyril Birch)教授翻译并由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Peony Pavilion。剩下的两个译本一个是由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光前教授所译,1994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个是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汪榕培教授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戏曲艺术的复兴,近年来对《牡丹亭》译本进行研究的文章也趋多。这些文章或选取某一个译本进行评析,或对不同的译本进行比较,又或是选取某一角度对《牡丹亭》的译文进行细致分析。然而,对《牡丹亭》中下场诗英译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的论文至今未见。在翻译理论上,莱斯认为“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是批评者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翻译批评的开始”(Reiss&Katharina,2004)。她借用Karl Buhler对语言的三功能分法,将文本分成表情、内容、呼吁和听觉媒介四种类型。而纽马克和雅科布逊也针对文本的交际功能,提出相应的分类方法。鉴于各个学派对文本的分类,本文系统研究各分类的特点,以莱斯的文本理论为切入点,拟从诗的格律,文化意象处理以及下场诗表达的信息三方面着手,就白芝先生和汪榕培教授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出现异同现象时真正的原因及目的。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批评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仍不足以说明所有的翻译现象。在引入语境理论进行分析后,两个译本的差异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诗歌的翻译不能笼统地从文本类型角度提出翻译策略,也要注重诗歌的位置和功能及剧本提供的语境,以期为戏曲翻译的对外传播提供启示和帮助。
沁园春·黄鹤楼第六届黄鹤楼诗词大赛作品选登黄鹤楼抒怀登黄鹤
作者:暂无 来源:长江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迈群&(湖南) 独立楼头,游目骋怀,万象一新。三城鼎立,层楼捧日;双江带绕,玉带横滨。鹦鹉洲前,晴川阁畔,万木苍葱百卉芬。龟蛇静,听梅花玉笛,分外怡神。江城形胜遥闻,扼水陆交通
杂 谈 浅谈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云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 王益群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 古人云:文以载道,书以传情。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绝活,它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使人神往。在华夏文化长河中,书法艺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古人说“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凡冠婚丧祭、四时八节以及朝廷、庙宇、宗教、宗祠、商铺、民居等等装饰,都离不开这道亮丽的风
应是风骨最难能――有感于程建学诗词集《望潮集》
作者:符号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应是风骨最难能――有感于程建学诗词集《望潮集》
诗人应是精神学识阅历结合体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蒋子龙谈诗词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诗人应是精神学识阅历结合体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蒋子龙谈诗词
一题共作 品第高下——漫谈古典诗词的阅读欣赏(之六)
作者:徐应佩 周溶泉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慈恩寺  历史人物  唐人  古典诗词  阅读欣赏  古人  虞舜  胡应麟  杜甫  黄河 
描述:场。”(《诗薮》)这就是说,他们于写成之时也便相互较短论长了。因为古人权衡优劣时,都受其社会观、艺术观的局限,往往斤两不准,高下难分。我们认为品
平中见奇 淡处知浓——漫谈古典诗词的阅读欣赏(之五)
作者:徐应佩 周溶泉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平中见奇  古典诗词  阅读欣赏  韵语阳秋  二十四诗品  艺术境界  司空图  葛立方  贺知章  胡应麟 
描述:容易却艰辛”,这是因为“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这种诗,写作时由奇而平,由浓而淡;写成后寓奇于平,化浓为
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浅谈古典诗词中的点化法
作者:王岱英  来源:天津党校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典诗词  梅花  晏几道  海棠花  点石成金  马致远  林黛玉  红楼梦  落花  自然界 
描述:这种现象被诗家称之为"点化法"。何谓点化法?点化本指道家点石成金的一种方术,被诗家借用来,将"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②,即将古人的诗句拿来为我所用。南宋魏庆之所辑《诗人玉屑》中记载:"一
山水四时开画境 烟霞万里壮吟怀:论中青年诗人应是旅游诗词
作者:舒贵生  来源:长白山诗词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青年诗人  诗词创作  山水旅游  传统诗词  诗词歌赋  山水诗  历史悠久  四时  烟霞  山水园林 
描述:山水园林披锦绣,诗词歌赋铸辉煌。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山川秀丽的国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真正是个美的家园、诗的王国。我们每一个热爱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尤其是热爱传统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