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48)
学位论文
(4)
会议论文
(3)
报纸
(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30)
地方文献
(20)
宗教集要
(4)
才乡教育
(1)
红色文化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
(8)
2013
(11)
2011
(11)
2004
(8)
2003
(8)
1999
(6)
1996
(6)
1985
(6)
1983
(5)
1982
(4)
按来源分组
学术研究
(3)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剧本
(1)
史学月刊
(1)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秘书工作
(1)
南京炮兵学院学报
(1)
戏剧之家(上半月)
(1)
巢湖学院学报
(1)
心理科学杂志
(1)
相关搜索词
存天理灭人欲
《诗薮》
水漫金山寺
安抚使
笼子
朱熹
北宋
奏章
君子
四库全书撤出本
周礼
古代书院
人生何处不相逢
司马迁
发展
科学精神
曹洞宗
戏曲艺术
大通河
真色
宋代
禅学
周濂溪
哲学史
周敦颐
天鹅
《人间词话》
天理人欲
情与理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辩析】搜索到相关结果
257
条
是“误订”还是“误
辩
”:答陶符仁对《钱钟书〈宋诗选注〉发微
作者:
李裕民
来源:
社会科学评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钱钟书
陶符
王安石
诗选
储光羲
宋诗纪事
宋江
宋诗钞
西清诗话
四库提要
描述:
料中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2期)转录,没有想到这样一篇小文章,却引起个别人的不满,招来了一阵狂轰滥炸。2009年4月19日,陶符仁在《东方早报》上发表了一篇《为钱钟书
辩
———李裕民〈钱钟
辩
王国维对晏几道的不当之评:从“不隔”之境说起
作者:
冯晶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国维
《人间词话》
晏几道
“不隔”之境
描述:
是不恰当的。
朱陆无极太极思想的分歧及其影响:以朱陆无极太极之
辩
为例
作者:
胡泉雨
来源:
大江周刊(论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无极
太极
朱熹
陆九渊
描述:
朱熹与陆九渊都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但一个属于理学派,一个属于心学派。在思想上有不同,如在“太极无极”的理解上。为此,他们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文中就从这里作为切入点。阐明他们在此问题上的分歧所在,以及该思想分歧对后学的影响。
势和意厚 正气凛然—舒同书法简
析
作者:
此夫
来源:
中国书法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势和意厚 正气凛然—舒同书法简
析
简
析
中国古代“鬼戏”的功能与结构
作者:
徐心悦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鬼戏”
功能
结构
《东海黄公》
《窦娥冤》
《倩女离魂》
《牡丹亭》
描述:
展成熟。
简
析
昆曲《牡丹亭》曲牌构成的“主腔”特征
作者:
王鑫
来源: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昆曲曲牌
昆曲曲牌
主腔
主腔
南北曲特性音调
南北曲特性音调
描述:
有两种含义指向,即作为同类曲牌特性腔之"主腔"与作为昆曲共用腔之"主腔"。
论
析
昆剧青春版《牡丹亭》音乐之传统与创新
作者:
黄慧玲
来源:
戏曲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曲牌
形式
唱腔
描述:
新发展、研究、保存及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主要对崑剧青春版《牡丹亭》音乐之传统与创新手法,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戏曲创作时如何保留曲牌音乐的体制规范并开创出新的特色与表现风格,延续并发展传统戏曲的新风貌。研究内容包含分析本剧的唱腔风格、主题音乐、主题合唱与乐器的应用等手法,希望藉由本研究,整理出一些曲式内容,提供音乐研究者与作曲家参考。
明传奇的结构-《琶琶记》与《牡丹亭》
析
论
作者:
孙康宜
王瑷玲
来源:
中国文哲研究通讯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明传奇的结构-《琶琶记》与《牡丹亭》
析
论
简
析
廖琪瑛现代戏人物形象塑造
作者:
辛文毅
来源:
戏文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物形象塑造
现代戏
《梨子熟了》
浙江越剧团
《珍珠塔》
《牡丹亭》
《祥林嫂》
性格形象
描述:
简
析
廖琪瑛现代戏人物形象塑造
从陆象山本心哲学
析
论儒家追求「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之观念
作者:
黄信二
来源:
哲学论集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心学
本心
心即理
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
描述:
础,以寻得道德实践之内在动力 解决了孔子以来探问「礼之本」的课题。作者探讨此一问题意 识的方法性结构,主要是区分了哲学之「发生」与「应用」两 范畴,并强调此一课题的探讨必须画於「道之本体」的层次论 述,即必须置於有关哲学之「发生」的位置论述,而非一般哲 学之「应用」的层面中诠释。同时,作者强调对象山哲学的理 解,应注意其哲学的发生性背景;本文即以「心即理」观念的 分析做为本文的诠释背景,希望能透过此方法,使对象山的研 究能以问题意识为导引,以处理其文本的诠释方向,并还原象 山哲学之原初精神。
首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