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尚书新义》辑补
-
作者:陈良中 来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尚书新义 辑补 陈大猷 书集传
-
描述:王安石《尚书新义》为其变法的理论支柱,但久已亡佚,程元敏《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一)——<尚书>》一书辑录王氏《书》说554条,然遗漏东阳陈大猷《书集传》一书。《书集传》引王安石书说259条,42条同于
-
印刷传媒与宋诗之新变自得:兼论唐人别集之雕印与宋诗之典范追寻
-
作者:張高評 来源:古典文献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雕版印刷 宋代士人 唐人 宋人 本文化 宋诗 王安石 唐宋 文集 雕印
-
描述:一、宋代雕版印刷之繁荣与印本文化之形成《后汉书》卷七十八《蔡伦传》称:蔡侯纸未发明之前,书写工具"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基于传播与文化目的,于是蔡伦改良造纸技术,而发明纸张。相较于缣帛与竹简,纸张在书写、阅读、典藏、携带方
-
古代散文丛书 王安石散文选集
-
作者: 宋 王安石 洪本健选注 郑法清 徐柏容 来源:百花文艺出版社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古典散文 古典散文 作品集 作品集 中国 中国 北宋 北宋
-
描述:古代散文丛书 王安石散文选集
-
有关王安石评价的几种观点及其资料考辨:兼谈王安石变法的思想
-
作者:李国伟 来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儒家 儒家 法家 法家
-
描述:对王安石的评论,历来流行不少似是而非的观点:黜《春秋》之书;商鞅能令法必行;关于《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苟命矣,则如世之人何等等。不少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澄清
-
试论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原因——兼评姚瀛艇先生对于王安石变法问
-
作者:姚治中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5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大地主 北宋 社会繁荣 小地主 封建社会 商鞅变法 社会矛盾 保守派 神宗
-
描述:。因为,要解决農民与地主的矛盾,其本質問题就在于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题,在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处于封建社会繁荣時期的北宋根本不可能由地主階級提出能完全解决農民与地主的矛盾这一“本質問題”的政綱,即使由革命的農民階級自己所提出的“等贫富、均贵贱”的平均主义口号也沒能真正解决這一本質問题。而且,任何階級社会中的任何改良政策虽然都不能解决那个社会中的本質問題,但卻不全是以失敗而告終,如姚先生所說的商鞅变法就是改良成功之一例。各个階級社会中统治階級所進行的改良政策之成败及持續与否决定於進行改良的这个階級的歷史地位、决定於当時改良派与保守派實力的对比。我們的任务就是揭示当時社会歷史的客观环境以及在社会矛盾运動的过程中改良派与盝嘏闪α康男らL,从而求得那个時期中改良政策失败或成功的原因,不对具体事物進行具体的分析,只是泛泛
-
王安石《周官新义》浅识
-
作者:刘坤太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周官》 经义 浅识 训释 先王 官府 宋神宗 《宋会要辑稿》 青苗法
-
描述:书浅见,请教于方家。
-
王安石新学派的后劲-龚原的哲学
-
作者:李之鉴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新学派 哲学思想 重要地位 阴阳 发展变化 客观规律性 太易 辩证法思想 固有矛盾
-
描述:;徽宗初,为兵部侍郎,知庐州。官至宝文阁待制。终年六十七岁。是王安石新学派的主要理论家。龚原的著作,有《春秋解》、《论语解》、《孟子解》,均早佚;《读易义》十七卷,元时尚存,现亦佚;惟承王安石《易解
-
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历史不容歪曲-评《论爱国主义者王安石》
-
作者:王崇时 来源:延边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统一多民族 中国历史 王安石 多民族国家 统治集团 阴谋诡计 统治者 中原地区 儒家
-
描述:作为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中的重要一条,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可是,惯于搞修正主义、搞分裂、搞阴谋诡计的“四人帮”,却公然对抗毛主席的指示,在他们一
-
论美国新政“常平仓计划”受王安石经济思想的影响――兼与卜德
-
作者:李超民 来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通过史实的发掘和比较发现,大萧条期间华莱士执行的“常平仓计划”的思想原型是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和市易法,当时的商品信贷公司和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就是根据青苗法和市易法建立的。由此证明,卜德认为“常平仓计划
-
朱陆两次论争及其历史影响
-
作者:高建立 来源: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即物穷理 格物致知 切己自反 发明本心 无极 太极 心即理 影响
-
描述:本文论述了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之会”和书信往来中关于治学问题(实质上就是认识论问题)、“无极”“太极”问题(实质上就是本体论问题)的论辩,指出了二者在哲学思想上的意见分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