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史学的批评模式
-
作者:陈剩勇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传统史学 历史家 司马光 学术性 伦理性 衡评 《通鉴》 王安石 现实政治 历史现象
-
描述:不是从社会的发展、运行和演化中进行历史主义的考察,而是满足于对历史事件、人物的伦理价值判断,满足于对历史现象的褒贬惩劝,这类衡评应归入伦理道德的价值体系中,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这一衡评模式体现了儒教伦理纲常和当朝现实政治的需要。
-
《永乐大典》残存《长编》宋神宗朝记事补校
-
作者:梁太济 来源:文献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渊阁 校勘记 王安石 点校本 自注 永乐大典 补校 资治通鉴 熙宁 本末
-
描述: 《永乐大典》(以下简作《大典》)"送"韵"宋"字下所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作《长编》),今存者计有:卷12306—12308太祖开宝四年二月丁卯朔至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岁末(辑本《长编》编入卷12—17);卷12399—12400仁宗庆
-
天柱山之谜
-
作者:暂无 来源:新闻出版交流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天柱山 王安石 “小乔初嫁了” 《文化苦旅》 东坡 历史魅力 李白 精神皈依 完全不知道 司马迁
-
描述:天柱山之谜●李白苏东坡视天柱山为归宿●周瑜二乔姐妹生于此山●王安石想到天柱就羞愧●汉武帝封天柱山为南岳现在有很多文化人完全不知道天柱山的所在,这实在是不应该的。唐天宝七年,诗人李白只是在江上路过时
-
于修订处见精神——读郑子瑜《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
-
作者:濮侃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 郑子瑜 修辞论 修辞学史 王安石 修辞学者 欧阳修 柳宗元 陈望道 中国文学史
-
描述:的工作,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郑著是对中国文学史上地位至为显赫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古文中存在的修辞不当现象的修订,就使得它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影响
-
“争辩式文言文教学”实验报告
-
作者:丁光辉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游褒禅山记》 《雨中登泰山》 词类活用 实验报告 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 王安石 江西鹰潭 练习巩固
-
描述:“争辩式文言文教学”实验报告江西鹰潭四中丁光辉一、实验课题的确立语文不好学,更不好教。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增强语文课的效果?我苦苦地摸索……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次班会中,学生争辩“时代需要雷锋,还是刘德华”时,我发现学生们准备是那么充分,...
-
《文献》杂志1993年篇目索引[总第55——58期]
-
作者:王雅琴 来源:文献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发现 图书馆 文献 契约文书 宋版书 明代 治学之道 王安石 生平 考释
-
描述:~~
-
盆景题名与古诗词意象
-
作者:成宝东 来源:中国花卉盆景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典诗词 题名 盆景艺术 古诗词 王安石 古道 马致远 江南 意象运用 特殊意义
-
描述:《天净沙·秋思》,看到一个在茫茫古道上骑着瘦马踯躅前行的游子形象;说到“又绿江南”,就会想到王安石的《船
-
一言为重百金轻
-
作者:王占安 来源:中国审计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商鞅变法 社会交往 变法改革 教育学院 有法必依 拙涩 约束力 总觉得 副院长
-
描述:孩子们读连环画的专心劲,远胜过读学校的课本。他们为寻求快乐、满足好奇而读书的态度使我惊讶。他们虽不是非要从书中寻找出一个解答,但书使他们了解了各样物质或感情的世界,在快乐中得了收益。我也试着把一些书作为自己的“连环画”,但读得费力,下笔拙涩。除了别的原因之外,大约我已永远地失去了孩子那样的心。
-
领导文萃
-
作者:暂无 来源:领导科学杂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落实企业自主权 《企业法》 国有大中型企业 中国农村 林则徐 百强县 综合实力 《条例》 转变政府职能
-
描述:领导文萃“下级评上级”值得提倡河北省委、省政府组织省内1000家大中型企业,对80个省政府职能部问贯彻《企业法》和《条例》,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企业自主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议。由113人参加的24个听评组,面对面听取了502个企业的评议,喜接听评与问...
-
郑子瑜先生研究的新成果: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
-
作者:林兴仁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 郑子瑜 修辞学家 新成果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中国文学史》 《师说》 《中国修辞学史稿》
-
描述:中指出韩愈《师说》中的文气不相接之处。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虽然指出韩愈的散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