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文海浮沉近一生
作者:毛志成  来源:北方文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  初中生  学习成绩  必然性  原因  人为因素  小农意识  刘绍棠  语言  作家 
描述:一个人尤其是儿童、少年,与文学结缘总是有"偶然"原因的。有时,近于宿命,粗看上去很像是由瞬间之"因"演变出的"果"。但后来一想,那样的事又带有极强的必然性,人为因素占了一大半。例如:半个世纪前,我十二岁时还是初中生。喜
欧阳修善于简括
作者:暂无 来源: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简洁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  王安石  文坛领袖  同事  苏轼  北宋  语言 
描述:语言大师们认为,“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是智慧的结晶”。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有一天,欧阳修和几个同事出游。一个同事骑的马
“红杏尚书”和他的杏花词
作者:饮冰  来源: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祁  晏几道  陈与义  河南  语言  翰林学士承旨  陆游  《新唐书》  欧阳修  艺术欣赏 
描述: 中国古代文人对杏花似乎有一种特殊感情,如孔子讲学的地方,被誉为“杏坛”;用来称颂医家,叫“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出好酒的地方则叫“杏花村”。晚唐诗
人文主义的交响绝唱——《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对读
作者:王茂恒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人文主义理想  莎士比亚  汤显祖  语言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杜丽娘  戏剧家  爱情 
描述:。汤公与莎翁共同奏响了一
略论王安石的散文艺术
作者:刘毅  来源:渤海学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散文艺术  散文作品  孟尝君  司马光  语言  答司马谏议书  《游褒禅山记》  艺术特色  复仇现象 
描述:某些篇什缺乏美感和回味。
浅论晏殊、欧阳修的词风
作者:张文潜  来源: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晏殊  词风  唐五代词  北宋初期  范仲淹  钱惟演  王国维  语言  北宋词 
描述:首推晏殊与欧阳修。近人冯煦说:“宋初大臣之为词者,寇莱公、晏元献、宋景文、范蜀公与欧阳文忠并有声艺
浅论乡土文学
作者:方春  来源:赣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土文学创作  作家  乡土文学作品  刘绍棠  语言  角结构  天宝  孙犁  青年作者  尖角 
描述:量不多;而对它进行系统的理论方面的探讨研究,也还没有引起文艺界的足够的重视。笔者不揣浅陋,在此发表点意见。
简论胡应麟《诗薮》的诗歌理论
作者:冯仲平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理论  胡应麟  诗歌发展  诗歌创作  兴象  内容与形式  诗薮  文学自觉  体格声调  语言 
描述:胡应(?)《诗薮》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问题。一、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诗薮》关于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论述表现于诗歌兴衰同时代的关系、诗歌本身的自觉过程两个方面。注重文学及文学理论与社会、时代的密切联系,是中国文论的传统特点。刘勰早就提出:“歌谣文理,与世推移。”①
《说“等”》副篇
作者:洪君烈  来源: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史记》  歧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语言  《学报》  专业工作者  《助字辨略》  《唐律疏义》  《十三经注疏》 
描述:元月写。
谁是文人
作者:高超群  来源:南风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家  民族理想  作家  文学性  语言  托克维尔  人类历史  治国之道  王安石  辩论 
描述:人类历史上,没有公开的、国之是非辩论的国家并不罕见,但一个民族如此鄙视这种讨论,的确令人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