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记道和曲社和曲友粲英
作者:夏红珍  来源:苏州杂志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抗美援朝  杜丽娘  演出  昆曲  昆剧  表演艺术  游园  父亲  纪念 
描述:的皂罗袍——姹紫嫣红开遍……尽管年高,但仍唱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后来,得知她在抗美援朝时期,为捐献
情牵梨园梦半生:对话昆曲艺术大师世瑜
作者:王明青 汪世瑜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主持人  牡丹亭  白先勇  老师  传习所  发祥地  苏州  柳梦梅  林兆华 
描述:始了他的昆曲推广之路。
厚德载物 文化托校:临川区唱凯镇中学校园建设纪实
作者:暂无 来源:初中生之友·学习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  厚德载物  校园建设  临川  文化  跨越式发展  学校  历史 
描述:2008年历史性的搬迁,为唱凯中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从华南中学到唱凯镇中学再到现在的新唱凯中学,每一次的易址,对学校来说都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都是为学校跨越式发展寻求向上的支撑。
牡丹亭:杜丽娘
作者:张小晶  来源:中华儿女(书画名家)(海外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描述:牡丹亭:杜丽娘
“惊梦”(“牡丹亭”)
作者:孙怀昂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5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饰演 
描述:“惊梦”(“牡丹亭”)
关于风格的随想
作者:江曾培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品  作家个性  创作个性  高晓声  蒋子龙  刘绍棠  艺术美  文心雕龙  心灵世界  邓友梅 
描述:的颂扬王蒙作品“向心灵世界”的突进,有的热衷刘绍棠作品对“乡土风味”的追求,……听着,听着,我强烈地感到:我们的一些中青年作家已显露出自己的“声音”和“面目”,在作品中鲜明地打下了自己的印记,各以其独特的艺术美吸引着读者。这样,就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指出的:“亦各有美,风格存焉。”
翻译美学的视角看白之《牡丹亭》唱词英译美的再现
作者:吴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唱词  牡丹亭》唱词  英译  英译  美的再现  美的再现  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 
描述:亦可称为曲文),属于诗歌的范畴,极富情趣,是极美的文学语言。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白之教授的《牡丹亭》唱词英译中美的再现进行尝试性的研究。翻译美学植根于中国本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探讨
从互文性理论谈《牡丹亭》中互文符号的翻译
作者:林雪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性  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  互文符号  互文符号  文本  文本 
描述:以及目标文本再现的过程。再次, 以教授的《牡丹亭英译本作为蓝本,将互文符号分为五 类并讨论符号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互文符号翻译策略。最后,得出 结论认为将互文性理论引入文学翻译既是认识论的提高又是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以《牡丹亭》的两个译本为例
作者:黄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陌生化  陌生化  牡丹亭  牡丹亭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  异国情调  异国情调  异化  异化 
描述:,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是充满异国情调的。是否在译文中保留这种异国情调以带给译语读者陌生感和新鲜感,国外译者和国内译者有不同的翻译倾向。本文以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牡丹亭》的白之和的英文
试论古典戏剧的功能主义翻译:以《牡丹亭》为例
作者:黄采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  目的论  目的论  中国古典戏剧  中国古典戏剧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多元化  多元化 
描述:翻译法;有针对舞台演出所需的字幕翻译法,即交替使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同时考虑字幕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性。再次,为论证自己的假设之正确性,作者以、白芝和许渊冲、许明的《牡丹亭英译本为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