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2)
报纸(18)
学位论文(2)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8)
地方文献 (11)
才乡教育 (4)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12)
2009(7)
2007(11)
2005(1)
1997(10)
1995(4)
1994(1)
1992(1)
1987(6)
1985(5)
按来源分组
阅读与写作(5)
写作(4)
文化月刊(2)
民主(2)
中学生(1)
中国金融(1)
获奖作文选萃.小学版(1)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1)
友情INTERNET
作者:暂无 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初中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听音乐  中学  四川省  写作  河北省邯郸市  初二  王安石  羽毛球  都江堰市  弹钢琴 
描述:~~
作文评改之我见
作者:程丹  来源:才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评改  写作  自评自改  引导学生  王安石  曹雪芹  红楼梦  艺术  俄国作家  教师指导 
描述:字成文何其艰辛。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敲一绿,费尽心神,成其伟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成就了《红楼梦》的辉
怎样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作者:张凤琴  来源:辅导员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章语言  语言简洁  叙述角度  王安石  形象生动  写作  拟声词  报道  连贯  一致 
描述:古人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就是思想的"外壳",就是文章的"肌肤"。一篇文章拥有了美丽的"外壳"、漂亮的"肌肤",定会鲜活感人,光彩照人。那么,怎样让你的文章语言"活"起来呢?你不妨从下面几方面
名家系列之二忆刘绍棠
作者:毕汝谐  来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肖洛霍夫  长篇小说  赵姓  写作  作家  北京文学  地火  认识  四人帮 
描述:打倒"四人帮"的那个冬天,某日,我在大街上认识了一位赵姓姑娘;双方一见如故,言谈融洽;赵姓姑娘说起最要好的女伴的父亲是个作家,名叫刘绍棠;目前正在家里写作一部长篇小说《地火》,手稿
播下希望的种子
作者:陈岭  来源: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种子  文学创作  启蒙老师  小学生  文学成就  引人入胜  作者  小说集  写作 
描述:思绪万千,还像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行礼。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在作者心中播下文学种子的田老师。 编故事——引人入胜 同学们对于“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小诗一定不觉得陌生,一读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 但对于当时还是一年级学生的“我”来说,理解起来还是很困难的。田老师真的很有才华,在他的口中,短短的几行诗变成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你看,这个故事中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难怪“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跟着田老师,听了四年的故事,“我”终生难忘。
别让这个“闲”字闲着
作者:朱烈荣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变法  黄州  团练  情节  写作  教学  夜游  切入  窗外 
描述:世事无情,英雄无用武之地,同病相怜,只好用清风明月消磨时光。诗人夜晚闲来无事",解衣欲睡"时忽见窗外皎洁的月光,不由得触动了诗
应是“父执”
作者:姜宁波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  大上海  父亲  四川  西南  丹青  经费  资助  写作 
描述:《我许丹青——西南大学部分书画名家图话》(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有《郑思虞:砚山风雨过百年》一文,其中有句话这样写道:"1929年,由父挚谢孝志先生资助经费,顺江而下,远赴大上海求学。"这里的"父挚"应该是"父执"之误。
卿本佳人 岂逊须眉:女中豪杰李清照
作者:王白云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清照  赵明诚  豪杰  王安石  女子  长河  京城  父亲  丈夫  写作 
描述:在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女性作家寥若晨星:班婕妤、蔡文姬、谢道韫、朱淑真……而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就是李清照。她夺目的光芒,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中照亮了女性世界黯淡的天空。
应是“契合”
作者:阎德喜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从文  契合  维生  文字  灵魂对话  写作  文体  内心世界  征信  不活动 
描述:2012年5月16日《中华读书报》刊有《与沈从文相遇》一文,其中有句话这样说道:"心的楔合已经使得高维生不再顾及写作的文体与形式。"其中的"楔合"应是"契合"之误。"楔"读xie,即楔
应是“皂隶”
作者:董鸿毅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黑色  通称  人身自由  炸高  小说  官员  写作  花山  出版社  治人 
描述:"顺天府叫皂吏们用刑杖打这乞丐,这乞丐倒也真能熬,连打四百多杖,始终高喊:‘小人这辈子就没见过金银呀!’"这是《北京镜鉴记》(花山文艺出版社)这本小说017页里的一句话,其中"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