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天外感赋
作者:乔怀贵  来源:税收与社会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地平线  人类繁衍  新陈代谢  云雨  机翼  钢铁  谚语  浓云  天命 
描述:天外感赋乔怀贵那一天我匆匆赶飞机,遇上了浓云密布秋雨散飘的鬼天气。心想班机是十之八九要拖点了。出乎意料,班机正点起飞了。银色的钢铁大鸟轰鸣着昂起头,一阵呼啸直冲云雨去,我还没来及看清去雨交加的天象,眼前豁然一片亮,从舷窗望出去,竟是阳光大作的晴空!瓦...
锈账锦账云云
作者:王愚  来源:税收与社会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鸾凤和鸣  说出真情  男婚女嫁  王安石  司马光  文化的人  洗衣机  金首饰  宋神宗  录相机 
描述:锈账锦账云云王愚大约是时尚使然,现在娶媳嫁女,总要讲个排场,且不说有权的动用公车,已成公害;有钱的大肆张扬,已成话柄。就说陪嫁之物、迎亲之物,已由过去的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过渡到前几年的三大件:彩电、电话、洗衣机,直到现在的三大件:音响、金...
中国民间的茶俗
作者:李富根  来源:神州学人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民间  食物型  《本草纲目》  花香型  王安石  消风散  佐料  芝麻  桔子皮  铜茶壶 
描述:安石去拜访茶道名流蔡襄,蔡襄“自取绝品茶,亲涤器烹点”,隆重招待;岂料王安石竟“取‘消风散’一摄,投茶瓯中并食之”,还大加赞赏:“大好茶味!”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着多种茶和其它中草药配成
黄宗羲著作汇考补正──记《黄氏续钞》三种
作者:高洪钧  来源: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宗羲著作  黄氏  考补  《登西台恸哭记》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大学图书馆  王安石  哲学研究  黄百家  启蒙主义思想 
描述:黄宗羲著作汇考补正──记《黄氏续钞》三种高洪钧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著述大师。他一生的著作有多少?各书的存佚情况又是怎样?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现任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吴光...
人情的浓缩 世态的画图──古代交际逢聚诗的运用
作者:竺柏岳  来源:现代交际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世态  画图  杜甫  信息传递方式  崇高美  孟浩然  落花时节  王安石  后二十年  偶然相遇 
描述:人情的浓缩 世态的画图──古代交际逢聚诗的运用
诗中有画 画中有志——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
作者:米春秀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醉书  黑云  西湖  杭州  熙宁  寄托  神宗  描写  王安石 
描述:望湖楼,在杭州西子湖畔,昭庆寺前,为五代吴越主钱俶所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共五首,是苏轼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在杭州通判任上所作.题为“醉
浅析苏轼的旷达
作者:王其垲  来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外儒内道  苏轼  王安石  文学创作  苏拭  北宋中叶  诗文革新运动  文学理论  激烈的竞争  政治操守 
描述:即在政治上,他主要取儒家经时济世的入世态度:以国计民生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刚正不阿,独立不依,激流勇进,不以个人得失为怀.而在人生态度上,则主要取佛道超然物外的虚无态度:随遇而安,随缘自适.这种外儒内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对他综合影响的结果,也是苏轼在对各家思想融会贯通之后自我舍取的结果.我以为,这种舍取是积极的,成功的.它不仅成为苏轼在北宋中叶激烈的竞争和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也应该是他在文学上取得如此丰硕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名句赏析(四则)
作者:张孟麟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宋神宗  荷花  家庭  梅花  熙宁  公元  江南  海棠花  苏轼 
描述:“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入京准备变法,此时王安石已经四十八岁,他再游西太一宫。从初游至重游,整整三十二载。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父母双亡,家庭多故,事业
诗话别议
作者:徐景洲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创作  古典文学  古典诗歌  史料  王安石  杜甫  韩愈  野史  正史  贾岛 
描述: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诗话
无愧苍天不负民
作者:袁江  来源:乡镇论坛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张伯行  土特产品  为政清廉  夜深人静时  科举考试  平反冤狱  民穷财尽  清正廉明  黄金 
描述:无愧苍天不负民袁江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污吏比比皆是,但也不乏洁身自好、为政清廉、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清官”们或赋诗拒贿以明志,或题文撰联以自诫,也有世人作诗赞颂他们。笔者近日偶翻古书,拾得几则清廉诗文,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