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朱熹“会归一理”的历史哲学
-
作者:邱汉生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资治通鉴 封建社会后期 纲目 左传 司马光 吕祖谦 王安石 史学思想 儒者
-
描述:。朱熹说:“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矣,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大纲概举而鉴戒昭矣,众目毕张而几微著矣。则是凡为致知格物之学者,亦将慨然有感于斯。”(《资治通鉴
-
司马光的主编风范
-
作者:胡益祥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王安石 中国历史 范祖禹 十三年 编年体 历史人物 史学家 政治家
-
描述:的中国历史。司马
-
北宋韶州永通监建置时间考
-
作者:张峨建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时间考 韶州 余靖 资治通鉴 北宋 时间问题 宋孝宗 王应麟 金石 公元
-
描述:二十五万斤,请置监铸钱。诏以为永通监”。夹注云:“赐名永通在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二月,今从本志并书”。可见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李焘修《长编》时,置监、赐名时间就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李焘叙此事时,不能决断,因“从本志”,系之庆历八年,但又注明“赐名永通在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二月”,并书而两存之。王应麟(《玉海》,用《长编》说,谓庆历八年九月,
-
宋代都城社会风尚初探
-
作者:徐吉军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风尚 都城 资治通鉴 商品经济 王安石 司马光 中国历史 历史时期 礼制 社会经济
-
描述:其社会风尚对全国有着巨大的影响。王安石说:“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加之士民富庶,财物毕会,难以俭率,易以奢侈。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诸夏……”。耐得翁也说:都城“风俗典礼,四方仰之为师”。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她们就是北宋的
-
司马光、王安石德才异同论
-
作者:罗家祥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政治才能 熙宁变法 宋王朝 官僚士大夫 反变法派 北宋 大地主 资治通鉴
-
描述: 王安石、司马光均为北宋一代名臣,但从宋代一直到晚清,八百年间褒贬毁誉却大相径庭。究竟应当对司马光、王安石如何评价,笔者从一些同志的论著中深受启发,但亦有不尽相同之处。本文拟就王安石、司马光的“德行”和政治才能,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
北宋的循资原则及其普遍作用
-
作者:邓小南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前期 吏部 官僚制度 铨选制度 北宋时期 王安石 亲民 资治通鉴 转运使 州县官
-
描述:循资,即依资递迁、按资排辈,这种升迁原则在我国封建官僚制度史上曾长期发生作用。唐代中叶,体现这一原则的条格——《循资格》正式颁行;北宋时期,循资原则极大地膨胀起来,成为铨选制度中窒息人材的重要原因。
-
《通鉴》编修与史馆制度
-
作者:张新民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史馆制度 资治通鉴 范祖禹 刘知几 编修 我国古代 修史 王安石 中国史学史
-
描述: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编年史钜制,自问世以来,为历代学人所称誉,推许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资治通鉴》的编撰,主要是司马光个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前人论及此书,都
-
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
作者:施丁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治乱兴衰 以史为鉴 资治通鉴 先王之道 史学思想 立政 王安石变法 历史人物 统治者
-
描述:司马光治史,意在为统治者“资治”,这是其史学思想的最大特点。他探讨历代治乱兴衰,主张古今之道不变,借此反对厌常革新的历史思想,要求君主取是而舍非;他重人而轻天,注重分析前朝人物品德,区分君之明暗、臣之贤恶,希图法善而戒恶;他编写史书,专供君主以史为鉴,要求君主懂得知人、立政之要。
-
关于历史人物评价五题
-
作者:史苏苑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历史人物评价 司马光 资治通鉴 评价历史人物 政治态度 史可法 秦始皇 唐太宗 民族英雄
-
描述: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
-
北宋的厢兵制度
-
作者:张德宗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王朝 藩镇割据 资治通鉴 军队 统治者 唐末五代 京师 王应麟 文献通考 公元
-
描述:,其厢使掌城郭烟火之事,而军旅渐有厢军之名。……(宋兴),而天下镇兵通谓之厢军。北宋立国之后,为了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拥兵自重故态复萌,对藩镇之兵进行了拣选。精兵悍卒,选送京师,组建成禁兵。地方州军所剩,大都是老弱病残者,如何处置这些人,关系到新兴政权的稳定与否。南宋人吕中曾针对宋初拣择士兵一事评论说:“夫兵之冗不难于汰而难于处,籍其力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