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871)
报纸(2678)
学位论文(146)
图书(123)
会议论文(50)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126)
历史名人 (2599)
地方风物 (52)
宗教集要 (25)
才乡教育 (25)
红色文化 (18)
非遗保护 (18)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2(725)
2009(553)
2008(613)
2007(394)
1993(44)
1990(40)
1989(43)
1988(36)
1986(63)
1957(10)
按来源分组
中国戏剧(55)
戏剧艺术(36)
舞蹈(17)
文化艺术研究(10)
电影评介(9)
文学教育(8)
戏曲学报(5)
宜宾学院学报(2)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军峰山:胡长灿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军峰山,峰峦叠嶂,云腾雾绕,奇松怪石,竹木葱翠,有着黄山之奇,泰山之雄,庐山之美,俨然一幅绚丽的画卷。国庆时,南丰县政府组织“保护绿色家园,捍卫生态军峰”的环保行动,我欣然报名当志愿者,以七十高龄再登军峰山。 我从山南登山,一路古木参天,犹如行走在山水画卷中。眺望远处,盱江水透迤如蛇,一片片桔园如锦
平凡岗位显身手 ―― ― 淮北矿
作者:郜军勇丁浩  来源:淮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罗惠东―― ― 淮北矿业的“五好职工”“优秀班组长”“优秀技能人才”,两次被评为淮北矿业“劳动模范”。 罗惠东参加工作22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严谨扎实,任劳任怨,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凭借着过硬的业务技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成为了车间的技术骨干和工人技师。 俗话说“七分配料,三分煅烧”
经纬交错:——马头山之行
作者:暂无 来源:闽北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马头山之行(一米摄) 一直梦想着能有次彻彻底底的旅行,把自己从喧嚣的繁华世界拖曳到安静的角落一隅。2008年7月26日,这一天真的到来了。 按照在大武夷论坛上的约定,我和“蝈蝈”将加入“驴行”队伍,前往延平区八仙村马头山。虽是酷暑,可为了不让自己变成“黑煤球”,我还是穿着长袖长裤顶着个大帽子。一
汤显祖《庙》与广昌孟戏
作者:毛礼镁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抚州宜黄县在明代是江西戏曲繁荣之地,许多地方戏曲腔调都在此地盛行一时。而记载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便是汤显祖为宜黄班所撰《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简称《庙》)。
《紫钗》:希望的早春之梦
作者:邹自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紫钗  评价 
描述:汤显祖创作于南京时期的《紫钗》,堪称"临川四梦"第一梦.《紫钗》较 好地继承了唐人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体现了汤显祖的"情至观", 鞭挞了封建权贵,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综合
《考工》兵器疏證
作者:顧莉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考工記  周禮正義  兵器  考古出土實物 
描述:,由此可以了解到战争在当时社会所占的重要地位。二十世纪以来,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提出,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新发现和成果,尤其层出不穷的考古发掘,使几千年前的实物得以重现,这为研究只留存于文献纪载
曾巩体散文研究
作者:刘芸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体散文  内容特点  艺术特色  影响 
描述:特点,分别从人事杂记类、工程营造类、寺院类和学类四个方面对曾巩的体散文进行分类和探讨。由于寺院和学的内容较少,故将这两个方面合并为一节内容。第三章主要从结构、语言和情感三个角度探讨曾巩
阮元《周礼注疏校勘》探析
作者:唐田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注疏校勘  阮元  臧庸  清代学术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 
描述:就和不足,第四方面讨论《周礼注疏校勘》引用的文献,由此观察阮元与参校学者们对宋代学者和清代学者的态度,为重建构学术史提供参考资料。第五方面根据《周礼注疏校勘》的校语和特点,归纳校勘学者们的校勘
曾巩体文研究
作者:张超旭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体文  内容特点  艺术风貌 
描述:面一派欣欣向荣,但国家内部积贫积弱的矛盾日益明显。曾巩的体文广泛地反映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民生疾苦、水利建设、学校教育等等。他的散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深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拟分作六个
曾巩体文风格论
作者:李美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散文  散文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  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  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 
描述:的发展概况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接着对体文的内容、题材及其特点作了定义,然后对体文在北宋发展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按照目前学术界多数人的观点,体文在唐代元结笔下才具有了完整的文体意义,入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