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465)
报纸
(245)
学位论文
(19)
会议论文
(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55)
地方文献
(33)
地方风物
(16)
宗教集要
(9)
非遗保护
(9)
才乡教育
(8)
红色文化
(4)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3
(41)
2012
(63)
2011
(61)
2010
(69)
2009
(59)
2008
(29)
2004
(40)
2003
(21)
2000
(13)
1987
(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26)
中学语文教学
(8)
小学语文教学
(6)
教育研究与评论
(1)
企业管理
(1)
现代教学
(1)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
兰台世界(下旬)
(1)
法制与社会
(1)
相关搜索词
王安石
农田水利
实践
苏轼
人生
关键问题
主动学习
主体精神
刘绍棠
先富后教
南柯记
王昌龄
发现
培养学生
否定
家书
农田水利建设
四书
唐太宗
其他学科
发现问题
初中
《春秋》
修订版
古诗
公安工作
制度建设
仪式
句号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语文实践活动】搜索到相关结果
736
条
李纪历险记(童话)
作者:
陆瞿佳
吴越
顾贞怡
来源:
新读写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纪历险记》
童话
中学
语文
学生作文
故事续编
描述:
经过各路高手的棒棒相传,《李纪历险记》情节更加精彩。为便于参赛者更好地把握住参赛机会,现将后两期的比赛情况介绍一下:5月进入尾声阶段.6月大结局。清参加5月接力赛的选手注意,在继续故事情节时,要有意识地向6月大结局靠拢。
也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作者:
周华华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提问
语文
课堂教学
著名学者
教育家
陆九渊
陶行知
描述:
学中,
晏殊《踏莎行》鉴赏
作者:
张素琴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踏莎行》
晏殊
阅读鉴赏
词
高中
语文
描述:
晏殊《踏莎行》鉴赏
论快乐
作者:
伊壁鸠鲁
来源: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伊壁鸠鲁
《论快乐》
高中
语文
散文
阅读欣赏
描述:
快乐于我们乃至善且自然之追求,正因为如此,我们并不选择每一种快乐,而是偶而放弃多种快乐,因为这些快乐会带来更大的不安;同样,我们认为许多痛苦优于快乐,因为当我们长期忍受痛苦之后,更大的快乐便随之而来。就其与我们之自然联系而言,每一种快乐都是善的,然而并非每一种快乐都是可取的;同理,虽然每一种痛
李纪历险记(童话)——不知所措
作者:
张兆磊
来源:
新读写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纪历险记》
童话
中学
语文
故事续编
学生作文
描述:
到学校后,李纪马上找到了张涛、池小颖和任正,把目己梦见的一切告诉了他们。虽然三人中没人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但是各自手掌心中的图腾却推翻了他们的种种猜测。池小颖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天啊,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呢……”[第一段]
《墨池记》中“告”字释谈
作者:
冯晓岚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墨池记》
“告”
中学
语文
曾巩
词义
描述:
《墨池记》中“告”字释谈
情致深婉 境界阔远:赏读晏殊《蝶恋花》
作者:
彭迎春
来源:
语文月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蝶恋花》
词
中学
语文
阅读欣赏
描述:
晏殊(991-1055),字同叔,江西临川人,少年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后屡历显要,官至仁宗朝宰相。生平爱好文学,又喜荐拔人才。当时名臣范仲淹、欧阳修和词人张先等均出其门。他的传世之作《珠玉词》中有一部分抒写离愁别恨的作品,《蝶恋花》是其代表作之一。[第一段]
王安石的天才观
作者:
王国伟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天才观
王安石
《贾谊》
《伤仲永》
初中
语文
阅读鉴赏
描述:
名于郡中,[第一段]
梯子意识
作者:
李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教育管理)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浩
《梯子意识》
中学
语文
阅读欣赏
散文
描述:
一家公司招聘营销部经理,最后A君、B君、C君进入了由公司老总亲自主持的最后一轮考核。
“卒”字注释商榷
作者:
杨翠芬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第三册
《游褒禅山记》
“卒”字
注释
王安石
描述:
高中《
语文
》第三册中的《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代表作。课本将“卒葬之”这句话注释为“死后葬在那里”。很明显.这里将“卒”理解为“死后”了。《教师教学用书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