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应是一首诗——谈夫妻间的心理调适
-
作者:苏鸿启 来源:中国卫生画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理调适 丈夫 妻子 夫妻关系 婚姻问题 性格 “互动” 男主角 赞语 改进和完善
-
描述:婚姻的首要目的就在于改进和完善它。夫妻关系的心理调适最重要的就是情感调适,问题在于夫妻双方怎样主动。好的夫妻应该是对方内在潜力的发掘者,是使对方个性充分发展的引导者。本文以一个生动的例子精辟地论述了这一问题。
-
哲理诗,应是诗人沉思生活的凝珠
-
作者:阿红 来源:鸭绿江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哲理诗,应是诗人沉思生活的凝珠
-
教案,应是一首流动的诗——关于备课的再思考
-
作者:陆林华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写教案 教师备课 课堂教学 了解学生 流动 规划教学 一线教师 再思考 教学构想 学案
-
描述:时下,如果翻开许多一线教师的备课笔记,往往会发现这些只不过是《教师备课手册》《教师参考用书》之类的剪辑本。许多教师认为写教案毫无
-
识君应是千古事——《范曾诗画集》序
-
作者:李存葆 来源:海燕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物画 庄子 书画家 作品风格 艺术家 画集 中国画 功力 历史与现实 八十年代
-
描述:典书;也把他视为风雅友,与之闲语如吟 东坡诗,还把他视为豪放友,与之畅叙如饮杜康醅。 情因遇故深,知音世所稀,每每与范曾兄相聚,我辄 能领略到“兰亭之会,竹林之欢”的超逸。
-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
作者:赵超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气象 自然气象 物感说 物感说 审美意境 审美意境
-
描述:物感说”中的混沌一体,到唐宋时期“兴感说”中的条分缕析,可洞悉这种作用的历史发展轨迹;另一方面,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主动运用自然气象的意境营造功能,形成了不少凝结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审美意境
-
自我的回归:镜像理论视野下的杜丽娘
-
作者:谭凤姣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镜像理论 《牡丹亭》
-
描述:里与镜外的镜像关系。从中可以看到杜丽娘完成了自我的回归,主体性得以实现。
-
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自我超越与现代化转换: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
作者:万江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 地域性 地域性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全球化 全球化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
-
描述:《牡丹亭》的文化解读,对当代社会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自我超越与现代化转换问题做一些思考。
-
从自我的无视到八性的追求:《西厢记》与《牡丹亭》梦境对比
-
作者:陈心哲 来源: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梦境 梦境 人性 人性
-
描述:《西厢记》和《牡丹亭》各有一出关于梦境的描写,《西厢记》之草桥惊梦更多揭示的是人们对于自我的一种无视与无奈,而《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则更多揭示了人们对于人性解放的追求与梦想。
-
从自我的无视到人性的追求-《西厢记》与《牡丹亭》梦境对比
-
作者:李晓琳 来源: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梦境 人性
-
描述:从自我的无视到人性的追求-《西厢记》与《牡丹亭》梦境对比
-
王益:多重角色下的自我膨胀和迷失
-
作者:暂无 来源:报刊文摘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2009年1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签发逮捕令,以涉嫌受贿罪对前证监会副主席、前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实施逮捕。这意味着王益案已从党内违纪审查阶段进入到实质性的司法程序。根据有关部门的内部通报,经王益本人供认确定的受贿金额达1000多万元。不过,有关具体案情和涉案金额,还需经司法机关的最终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