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85)
报纸
(76)
图书
(52)
学位论文
(19)
会议论文
(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02)
地方文献
(24)
宗教集要
(4)
才乡教育
(3)
地方风物
(2)
红色文化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
(57)
2012
(28)
2011
(32)
2010
(26)
2007
(25)
2002
(8)
2001
(8)
2000
(6)
1997
(11)
1979
(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6)
中国典籍与文化
(4)
中国哲学史
(2)
中华书局
(2)
中华文化论坛
(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1)
江西社会科学
(1)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道
佛教
可道
魏源
王安石
《老子注》
孔子
儒道相通
Wang
哈尔滨
唐高宗
价值转向
太史
《牡丹亭》
哲学思想
理论与实践
发展
士大夫
《陆九渊集·语录》
六经注我
牡丹亭
古诗词
先知
~~
司马光
孔颖达
吴炳新
企业文化
墨竹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老子崇宁五注】搜索到相关结果
437
条
第二十九讲 民俗(
五
)
作者:
李霞
来源:
老年世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俗
中秋节
传统节日
《周礼》
农历
习俗
别称
礼制
描述:
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这在《周礼》一书中已有提及。后来文人学者、贵族也私下效仿,对月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流传至民间,渐渐成为了一项传统活动。发展至唐代,因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最终成为固定的节日。到宋时,中秋节已十分盛行。在北宋京师,到了中秋之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更衣焚香拜月,述说心愿祈求月神的保佑。南宋时,人们互相赠送月饼,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会舞草龙、砌宝塔等。到了明清,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成了重要的节日之一。烧斗香、树中秋、点宝塔、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将节日点缀得丰富多彩。 关于中秋,还有很多传说,如吴刚伐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无盐拜月等,这些美好的传说流传很广,为节日增添了无限浪漫的色彩。今天,人们仍愿意设宴赏月,合家团圆。
五
、共产党员应是学习的模范
作者:
暂无
来源:
党的教育(农村版)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五
、共产党员应是学习的模范
六经
注
我:经学的解释学转折
作者:
陈少明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解释学转向
陆象山
思想变迁
儒学
象山心学
思想史
六经皆我注脚
历史角度
王弼
哲学
描述:
陆象山身上,但视野则力求放大,尽量将其放置于整个学术思想变迁的背景中。
周礼今
注
今译 一册
作者:
王云五
来源: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年份:
1972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周礼今
注
今译 一册
周礼今
注
今释
作者:
林尹注释
来源:
天津古籍出版社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周礼》详细记载周王室的职官制度和政治制度。
郑玄三礼
注
研究
作者:
杨天宇
来源:
天津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仪礼
注释
研究
周礼
注释
研究
礼记
注释
研究
描述:
郑玄三礼
注
研究
《周礼》郑
注
训诂研究
作者:
郭常娟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郑
注
校勘
训诂术语
因声求义
描述:
古代社会礼俗的重要资料,对后世训诂研究有深 远影响,后代学人对郑玄的训释之学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郑玄
注
的《周礼》是东汉《周礼》研 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汉代《周礼》各家注释的一次全面总结。清末孙诒让撰
《周礼》复音词郑
注
研究
作者:
李玉平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复音词
郑玄
《周礼
注
》
复音词训释
描述:
究澄清了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复音词认识观念的错误认识,揭示了复音词注释区别于单音词注释的特点。
《三礼》郑
注
与辞书释义
作者:
骆伟里
来源:
辞书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礼》
郑玄
注
《辞源》
《汉语大词典》
《周礼》
辞书释义
《仪礼》
郑
注
辞书编纂
路寝
描述:
《三礼》郑
注
与辞书释义骆伟里
1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汉初并无《三礼》之名(《周礼》称《周官》,《仪礼》但称《礼经》,即今《仪礼》十七篇),自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字康成)遍
注
群经
谈诗
注
的“挖脚跟”
作者:
刘世南
来源:
博览群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脚跟
王安石
出处
李白
阎若璩
常建
诗选
读者
意见
学问
描述:
几条呢?我不喜欢挖脚跟,这样失去了诗的味道。”永翔先生不同意仲联先生的意见,并直率地指出:“恐仲联先生非不为,乃不能耳。”我和永翔先生一样,对钟书先生
注
诗那样挖脚跟,也是十分喜爱的;但我更同意仲联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