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古诗典故析深邃哲理
-
作者:牛致远 来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达·芬奇 欧阳修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典故 间接经验 王清任 古诗 饮食口味
-
描述:赏古诗典故析深邃哲理牛致远●拈来古诗话哲理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苏轼的这首诗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形象地阐述了以下哲理:(1)诗人围绕
-
由文献及考古资料析周礼兴衰
-
作者:白国柱 来源:山东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古资料 周礼 列鼎制 礼制 兴衰 青铜礼器 墓葬 春秋时代 诸侯 文献
-
描述:为何春秋时“礼”观念又重新得到重视?弄清这段时期“礼信”行为之变迁不但能更加了解西周末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和政治演变,
-
析晏几道词中“梦”的意象
-
作者:冯永堂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梦词 意象
-
描述:晏几道以构筑梦境为其显著特色的词,因为语言表达的凝练、情感蕴含的深挚、意境创造的完美,使小令创作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具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梦的意象的使用,令晏几道的词作富含词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也为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
析吴曾祺之“养气说”
-
作者:兰培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曾祺 气之流变 养气之道
-
描述:本文以吴曾祺“养气说”为题,析出其所言之“气”乃弥纶各家之说,是由体力、心力、情绪等构成的精神血气以及作家的气质、个性;其所提出的“配义于道”和“取资于学”的“养气之道”,对于为文创作,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
-
“从公已觉十年迟”笺析
-
作者:张海滨 来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熙宁 罢相 钟山 说法 东坡 知止 金陵 政见
-
描述:元丰七年八月,苏轼由黄赴汝,途经金陵,会见了罢相退居钟山的王安石,两人相从甚欢,东坡在此留一月始去。《次荆公韵四绝》即写于此时,四绝之三是: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从公已觉十年迟”一句,是研究苏、
-
吕祖谦《左传》研究论析
-
作者:张卫中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吕祖谦 左传 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吕氏 论析 春秋 分析 王安石 四十年
-
描述:传别行,服虔且谓有传无经,赵匡、王安石也认为《左氏》不传《春秋》,明清以后其说尤甚(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专伸此说)。汉世学者各以本经为利禄之阶,为作官受禄而互相攻击本不足为道,至于《左传》是否解经则至今仍为左学之悬案。然《左传》有别于空谈的《公羊》、《谷
-
苏轼词艺术特色例析
-
作者:刘名新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词 风流人物 赤壁怀古 王安石变法 赤壁之战 周瑜 乌台诗案 黄州 翰林学士 艺术特色
-
描述: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因所谓"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后又出任杭州、杨州等地太守。绍圣元年(1094)新党再度当权,苏轼
-
虞集《刘垓神道碑》考析
-
作者:王茂华 刘冬青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元战争 神道碑 刘整
-
描述:对元人虞集的一则佚文,即《大元故奉国上将军·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刘公神道碑铭》加以整理。以此碑文同其他历史文献进行比照,考察重要历史人物刘整父子的事迹,揭示出该神道碑的重要文献价值。
-
例析古诗词中的词语鉴赏
-
作者:薛吉辰 来源:第二课堂(高中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 鉴赏 词语 说明理由 诗眼 语气词 简析 古典诗词 叠音词 王安石
-
描述:一、考查形式古诗词中词语鉴赏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诗句中的某一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变体:(1)简析诗中某字用法的妙处。(2)诗中某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某字在诗中有什
-
历史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例析
-
作者:张秋芝 来源:中国人民教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能力培养 读书指导 师范院校 教学内容 启发式教学 北宋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
-
描述: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采用适合学科特点的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和讲解法等教学方法才能实现。[著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