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392)
期刊文章(4482)
会议论文(79)
图书(4)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907)
才乡教育 (17)
地方文献 (16)
地方风物 (12)
非遗保护 (5)
宗教集要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5479)
2013(211)
2012(275)
2011(262)
2010(232)
2007(224)
2006(190)
2002(137)
1997(99)
1930(1)
按来源分组
上海教育(17)
教育(13)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7)
中小学管理(6)
大众电影(3)
师道(3)
家庭之友(佳人)(2)
文化时报(1)
百姓生活(1)
厦中学生(1)
浅谈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宋代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
作者:金耀丽  来源:开封大学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  改革  学校 
描述:王安石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堪称优秀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不仅对宋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中国教育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许多方面至今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童年,那一罗汉灯
作者:方根秀  来源:中国校园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叠罗汉  童年  马灯  春节  童子  龙灯  锣鼓  白子  记忆  菩萨 
描述:场子上,锣鼓声中一堂罗汉灯即将开演。这是我记忆中难以忘却的第一次观灯,那年我八岁。那个春节一下子变得热闹哄哄,各个村子纷纷玩起灯来。龙灯、马灯、罗汉灯,年前就在各自忙着排练,生怕输人一筹,练了一回又一回,就等春节大展风采。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第一场就是这堂罗汉灯。
童年,那一罗汉灯
作者:方根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汉  童年  鼓声 
描述:场子上,锣鼓声中一堂罗汉灯即将开演。
舞剧《牡丹亭》奉献“评委
作者:暂无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伍斌)作为本届“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大赛”决赛亮相的最后一部作品,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带来的舞剧《牡丹亭》昨晚在东艺歌剧厅献演了“评委”。八易其稿的《牡丹亭》通过别致的舞蹈
案头上说“四梦”
作者:元鹏飞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蕉鹿梦》  《邯郸梦》  《南柯梦》  案头  汤显祖  戏曲作品  艺术水准  杂剧 
描述:有清人梁廷枏的《江
“警车开道”的历史气
作者:宁稼雨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封建特权  警车  表现形式    等级思想  历史  孔子  现代化社会  观念  周礼 
描述:得畅道,此曰“鸣锣开道”。如今,没有了鸣锣开道,却时常能看到警车开路,没有回避的虎头牌和皂隶,却出现了凶悍的警员和“靠边、让开”等尖厉的警车语言。 背后根深蒂固的特权文化 追根溯源,还是我们国家专制等级制度及其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观念使然。 西周取代殷商之后,推行了一整套政治制度和文化措施,其中最为完善的就是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这个制度明确规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此前提下,最为显著的制度特征就是:所有的国家待遇和礼节均呈金字塔的形态,塔尖越高,等级越高,特权也就越大。比如天子吃饭才可以使用九鼎,诸侯可以使用七鼎,以此类推。 天子们不仅制定了这样等级分明的制度,而且还用什么“君权神授”、“奉天承运”之类的天命神秘观念为其等级特权制造神秘气氛。
惊闻大灾满眼泪 我为灾区献爱心:――临川一中师生向灾区捐款
作者:梁家田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得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后的当天,临川一中就有部分师生以个人和班级的名义向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账号汇入爱心款。5月14日下午4时,临川一中师生纷纷涌到学校阶梯教室捐款。短短两个小时
没有折射乌龙 没有郑大世的眼泪 本届亚洲杯首场0比0诞
作者:暂无 来源:青年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亚洲杯 时报讯 球迷们观看朝鲜队的比赛,很大程度是因为世界杯上“一哭成名”的郑大世。赛前奏国歌时,郑大世仅仅是闭眼冥想,朝鲜头号球星热泪盈眶的场面并没有出现。90分钟激战后,迎接朝鲜队和阿联酋队的是0比0的比分。这也是本届亚洲杯第一场没有进球的比赛。 昨天是时隔6个月后,朝鲜队再次在洲际大
“国学”的演变
作者:暂无 来源:机械管理开发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演变  梁启超  周礼  小学  学校 
描述: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
白先勇《牡丹亭》两百 不诉离伤
作者:Arvin  来源:舒适广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不诉离伤而已。 “不务正业”的白先勇 白先勇是谁?当他笑呵呵地站在我们面前,跟我们谈昆曲如何之美,其存在与发展危机又如何之深时,他是谁?他不是一个戏班班主,也不是拯救文化的形象大使,没有任何人授权他这种身份,也没有任何机构赋予过他这种使命。在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灯光前站久了会觉得累,说话时笑得很大声,即便说到困难和麻烦时,也是一笑置之;在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一位热爱昆曲的老人,他说昆曲美啊美啊,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像是一种爱情,他说做昆曲难啊难啊,对现实的无奈和倔强,就像是面对白云苍狗的岁月。 但我们都知道,这位叫白先勇的老人,被时代所赋予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他的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他出生于战时,看过山河变色、天下兴衰;他曾梦想参与建设三峡工程,于是考取了大学里的水利工程系,之后发现不适合自己,又转身去念了英国文学,并开始发表文章;他潜心写作,成为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孽子》等,他的小说不能说影响了一代人,但至少在一代的中国作家以及无数读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夏志清曾说他是“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