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201)
报纸(2561)
学位论文(644)
图书(279)
会议论文(13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268)
地方文献 (244)
地方风物 (129)
非遗保护 (92)
才乡教育 (28)
宗教集要 (24)
红色文化 (17)
文化溯源 (13)
按年份分组
2013(784)
2011(1162)
2010(808)
2009(707)
2006(483)
2005(369)
2004(316)
2003(339)
1993(146)
按来源分组
其它(839)
抚州师专学报(107)
河北学刊(17)
中国史研究动态(16)
成才之路(7)
宋史研究论丛(7)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宋史研究通讯(2)
中国医疗保险(1)
科学之友(B版)(1)
浅析《外科精要》的学术贡献
作者:刘青林 吴积华 刘天骥  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医外科  《外科精要》  陈自明  痈疽辨证  用药特色  针灸 
描述:精要附遗》,薛己以其所见长之外科学识,对此书全面校注,详加按释,并附载病案。《外科精要》实为中医外科医者的必读之书,足以垂范后世,启迪来者。现浅析其主要学术贡献,以就正于海内贤达。
范文澜早期的学术成就
作者:陈其泰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  《周礼》  《文心雕龙讲疏》  孔子作《春秋》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通》  《文心雕龙》研究 
描述:雕龙讲疏》于1925年撰成时,即被梁启超嘉许为“征订详核,考据精审,于训诂义理,多所发明”,“使义无不明,句无不达”。《讲疏》各篇的内容,都包括注释和讲解两部分。注释重在训诂文字,并引据各种典籍,或解释词义之来源、典故之出处,或对诸家说法的不同、版本的歧异作简要的考证。各篇的讲解部分,是对《文心雕龙》50篇原文逐篇讲评,论述各篇的撰著宗旨,刘勰的文学观、美学观,并作诸多发挥。故本书对于初学者实为很有用的入门书。兹举一例,《原道》篇“文之为德者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至“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这一段,讲评即首先引“刘氏申叔曰:‘上古之时,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有声音,然后有点画;有谣谚,然后有诗歌。谣谚二体,皆为韵语。谣训徒歌,歌者,永言之谓;言者,直言之谓也。盖古人作诗,循天籁之自然,有音无字...
千篇文章献盛世,首卷《新论》倡先河:纪念季平同志逝世10周年
作者:张六莲 何汝泉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季平  “臣光曰”  司马光  王安石  学术研究 
描述:具有明显特点和意义
“喜”字的由来
作者:胡金开  来源:农村发展论丛:实用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喜”  汉语  来源  王安石  “双喜临门” 
描述:“喜”字的由来
《谈艺录》论宋诗
作者:张福勋  来源: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分  理论意义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描述:”的现点,来解说宋人的“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王安石为什么选用“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新解
作者:张嘉谚  来源: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气  情象  语境  语感 
描述:的语言传承、语言传达、读者接受等角度,对王安石这一诗性创造作了新的阐释。
王安石“使辽”及“使辽诗”考辨
作者:赵克  来源:北方论丛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送伴使  使契丹  送伴诗  使北诗  使辽诗 
描述:王安石一生只曾于宋仁宗嘉礻右五年(1060)春作为“送伴使”伴送契丹使者还而至宋辽边塞,往返途中写有《伴送北朝人使诗》纪其行。王安石虽然也曾两次被命出使契丹,但皆辞行,改命他人代往。王安石“使契丹
试析王安石经济思想中的富国富民悖论
作者:杜保明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国家调控  以义理财  富国富民  国家观 
描述:王安石经济思想中这一悖论的深刻原因根植于儒家特有国家观里
理财以农事为先──论王安石发展农业振兴财政的举措
作者:赵云旗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农业政策  财政收入  农业收入 
描述:理财以农事为先──论王安石发展农业振兴财政的举措
王安石创建“荆公新学”与改革科举和教育
作者:尹稚林 尹承琳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公新学”  改革科举  改革学校教育 
描述:“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变法期间 ,王安石对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科举与教育亦非常重视。关于科举制的改革 ,可以概括为“变声律为议论 ,变墨义为大义” ;关于教育学校的改革 ,首先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