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评诗的一个误区
-
作者:竺生 来源:思维与智慧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形式逻辑 鸟鸣 中国古代 江南 黄庭坚 杨升庵 无生气 《全唐诗》 美学思维
-
描述::“古诗鸟鸣山更幽,我意不若鸣声收。”在王安石看来,“鸟鸣”则不是“山幽”,“山幽”则不能“鸟鸣”,二者绝不可以并存。安石晚年退居南京,有《钟山即事》一诗,末两句云:“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
梅与雪──古诗冬景拾零
-
作者:霍寿喜 来源:陕西气象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花 古诗 李清照 咏梅诗词 生物特性 宋代词人 《虞美人》 晏几道 传统名花 王安石
-
描述:梅与雪──古诗冬景拾零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它耐寒喜雪,和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它素雅孤傲,与兰、荷、菊共誉作“花中四君子”。自商代植梅以来,咏颂梅花的诗文不断涌现。尤其当北宋诗人林通吟出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后,咏梅诗词逐渐达到...
-
沈括治汴
-
作者:华红安 来源:陕西水利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地形测量 《梦溪笔谈》 兴修水利 盐碱地 国家安定 重点项目 地形模型 沉积的淤泥 水利法
-
描述:民。反对派却极力反对,其主要理由是:汴河一旦疏通,建筑淤田,一定要淹没许多庄稼和房屋,许多还是风水宝地,而新筑淤田却贫瘠,可能引发事端,危及国家安定。
-
谜诗猜诗谜趣话
-
作者:黄炳麟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东坡 石榴红 风动 北宋 宋人 制谜 品赏 猜谜 暑天
-
描述:手中拿着的“扇子”。王安石又出
-
名句的来历
-
作者:霍德柱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名句 王安石 文学作品 用法 秋思 流水 唐诗 阅读 画面感 精品
-
描述: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常常发现,许多名句部是有来历的。仔细探讨一下名句的来历,能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下边试举出几例:a、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谓“半仙体”的精品了。据《容斋续笔》载,作者在选定
-
谈谈古人的别号
-
作者:黄炳坤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别号 文人学士 封建时代 王安石 居士 辛弃疾 别字 李白 成年 陆游
-
描述:古人除了有名与字之外,还常有别号,也可以叫别字。别号开始时大约是自取的,后来也有别人给加上的。封建时代的文人学士,多有自取别号的。号与字不尽相同,字是成年时由尊长代取的,用以表德,它
-
敢借戏文讽奸凶——梨园子弟的侠情表露主题
-
作者:王立 刘卫英 来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梨园子弟 忠奸斗争 中国古代文学 优伶 戏文 观众 《精忠记》 王安石 演员 下层民众
-
描述:王梦生《梨园佳话》曾记载清末名优黄润甫在演出时,台下观众的热烈情氛与演员本身的深入角色:“黄三……扮戏善作老奸,最能险狠.如《捉放》中之曹操,《下河东》之欧阳方,皆使人见之切齿,恨不生食其肉.及一发声、一作势,又不能不同声叫绝.即问之座人,亦不知此时之为好为恶.俗谓:‘作戏者疯,看戏者
-
名家治学之道
-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教育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而不思则罔 治学方法 唐朝文学 《新民晚报》 治学之道 北宋政治 爱国诗人 王安石 借鉴参考 徐特立
-
描述:名家治学之道古今中外名家的治学方法,可供不同个性的人在治学时借鉴参考。1、春秋时大教育家孔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战国时思想家孟朽:“尽信书不如无书。”3、东汉哲学家王充:“知古不知
-
春节“三忧”
-
作者:王二路 来源:探索与求是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制售过程 烟花鞭炮 喝个够 娱乐消遣 减少环境污染 军阀混战 杞人忧天 原则问题 振奋精神
-
描述:春节“三忧”王二路逢年过节的,理应喜庆才是,何来"三忧"呢?个中缘由请看下文:一忧"放""爆竹声中一岁除",是宋代王安石的名句。爆竹也叫鞭炮。国人的习惯,过年时只有"鞭门炮鸣",才能渲泄新春佳节那种
-
宋诗的成就和特色
-
作者:姚良柱 来源: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唐诗 “以才学为诗” 欧阳修 “以文为诗” 理趣诗 爱国题材 黄庭坚 中国古典诗歌 象思维
-
描述:刘世南等认为:宋诗是唐诗的发展,它继承了唐诗的优良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创造,所以能和唐诗并峙,形成古典诗歌史上的又一艺术高峰。 贬宋派却认为“宋诗河汉不入品裁”(屠隆《鸿苞集》),甚至说:宋“一代无诗”(五夫之《姜斋诗话》)。明代后七子首领李攀龙选录历代诗歌,编成《古今诗删》,对于宋诗只字不录。当时言诗大都“尊唐而黜宋”。今人五水照说:“宋诗的艺术成就之所以远逊于唐诗,就在于它的大多数作者违背了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关于诗的一封信中也认为宋诗之弊在于缺乏形象思维。周寅更据此认为宋诗“味同嚼蜡。” 平心而论,宋诗紧接唐诗之后,处境十分困难,“唐诗晋字汉文章”,这意味着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根的境地。宋居唐后,宋诗就难免有后难为继的窘困。所以蒋心余在《忠雅堂集》卷十二《辩诗》中说:“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