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涵芬楼文谈》“性灵说”浅论
-
作者:兰培 来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曾祺 《涵芬楼文谈》 性灵
-
描述:"性灵"一词,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范畴,近人吴曾祺在《涵芬楼文谈》中提出了"变化本乎性灵"的理论。本文试图对吴氏"性灵说"加以概括和探析,以彰显其理论之精髓。
-
谈森工企业治危和发展深层次矛盾与对策
-
作者:王文才 来源:林业经济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谈森工企业治危和发展深层次矛盾与对策
-
从李贽剖判孟轲谈开去:兼及王安石朱熹等
-
作者:李珺平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贽 李贽 孟轲 孟轲 王安石 王安石 朱熹 朱熹 儒家 儒家
-
描述:汲取的教训。
-
似曾相识燕归来:谈宋词中的燕子意象
-
作者:杨晓霞 来源: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燕子 宋词 意象 归来 相思 作者 落花 晏殊 写出 心情
-
描述:在农家屋檐下营巢繁殖,在冬季的第一次寒潮到来前南迁越冬,来年春天又飞回。就是这样一只小小的生灵,在它飞去飞回的生命忙碌中,却承载了词人们吟不尽的爱恨情愁。 一、借燕子抒发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之叹 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中的燕子秋去春来,依恋旧巢,不忘故主,让词人产生似曾相识之感,但眼前的夕阳西下、落花纷纷,又令词人心伤无奈。景物依旧,燕子相识,但时光已逝、人已老去,这又该是多么的怅惘!该词清丽自然、委婉含蓄,写出了作者新词对酒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表现作者寂寞空虚的“闲愁”,同时也典型地反映了晏词意境清新,情致闲雅的“富贵气象”。 二、借燕子抒发相思离恨之苦 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
吴曾祺《涵芬楼文谈》研究述评
-
作者:韩李茁 来源: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曾祺 《涵芬楼文谈》 研究 述评
-
描述:《涵芬楼文谈》在清末民初面世之后却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其理论价值遭到遮蔽,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对该书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回顾和评述。
-
以《王安石变法》为例谈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课的实效性
-
作者:牛玉军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选修课 实效性
-
描述: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实现选修课的实效性,需要不断探索和践行。但以下四点是实现选修课的实效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营造课堂良好的互动氛围;加强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契合当今高考特点,做足做好材料分析。
-
“疑”中求高效:语文教学中“疑”的处理例谈
-
作者:杨群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朱子语类》 获取知识 高效教学 理学家 陆九渊 学生 主动性
-
描述: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陆九渊亦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抹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学生对文本泛泛而读,就提不出疑问;学生没有疑问,不会有获取知识的主动性,高效教学也无从谈起。
-
专访陈郁秀女士-谈她的画家父亲
-
作者:暂无 来源:美术共和国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专访陈郁秀女士-谈她的画家父亲
-
“伪经典”或准经典的比较阅读:谈欧阳昱的四个短篇小说
-
作者:雷喑 来源:青年作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典 欧阳 主要表现 文本 小说家 小说写作 存在主义 卡夫卡 风格 中短篇小说
-
描述:个短篇,《一个炎热的夏夜》(以下称《夏夜》),《搭车人》《大楼》《我们都暗暗地爱过》(以下简称《爱过》),主要表现的当是现代人的"存在"感、身体感
-
阅读教学,应是合规律的文本解读:以《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谈
-
作者:陈林 来源:教学与管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者—个性表达—回归文本—迁移智慧。于老师的"简单",是一种文本解读哲学的"简单"。下面谨以于老师最近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试加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