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536)
报纸(815)
图书(46)
学位论文(40)
会议论文(1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249)
地方文献 (157)
地方风物 (13)
宗教集要 (12)
非遗保护 (10)
才乡教育 (7)
红色文化 (7)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2(217)
2011(227)
2010(164)
2009(174)
2008(124)
2007(123)
2006(88)
2000(37)
1995(40)
1937(5)
按来源分组
群文天地(21)
人民日报海外版(7)
农家顾问(4)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
中学教学参考(1)
安徽市场报(1)
看历史(1)
山野(1)
金融队伍建设(1)
沈阳出版社(1)
胸腔镜右侧肺大泡结扎术后早期双侧复张性肺水肿1例
作者:王宏宇 史宏伟 张淑贤  来源:中华麻醉学杂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萎陷90%.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未见异常,体温未见异常,无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拟在全麻下行胸腔镜右侧肺大泡结扎术.
周礼兴衰影响情爱婚恋的多重变奏:谈《诗经·国风》的婚恋诗
作者:张进科  来源:诗经研究丛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婚恋诗  爱情婚姻  周礼  诗经研究  女子  情爱  国风  诗歌  精神取向  礼乐文化 
描述:在对爱情婚姻的低吟高唱中,体现出了彼此不同的精神取向和文化风貌:一是在周礼风范影响的含蓄
阳光礼赞 ——成都军区《嘹亮军歌献给党》歌咏活动 陈奎及
作者:陈奎及  来源:解放军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成都军区官兵在电视屏幕上展示出的《嘹亮军歌献给党》歌咏活动风采,是阳光交响的豪迈挥洒,也是阳光礼赞的倾心抒发! 成都军区的节目最大特色是:直抒心声,毫无雕琢之感。当驻西藏汽车团战士们演唱《同人民在一起》这首歌时,他们唱的是朴实无华的速写音韵,是“现身说法”式的歌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开 我市刘绍英入围候选人
作者:暂无 来源:绵阳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昨(8)日,记者从市文明办获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日前已全面展开,我市市民刘绍英成为诚信道德模范的候选人,也是我市唯一一位入围该评选活动的市民。 39岁的刘绍英是四川佳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她一直秉承着诚实经营的理念,以诚信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靠诚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仅用六年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刘绍武:做好“大走访”开门警 加强改
作者:刘洋   来源:人民公安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刘绍武:做好“大走访”开门警 加强改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刘绍武: 做好“大走访”开门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公安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刘 洋 □确定3月为“警营开放月”,集中开展“警民相约警务室”、“巡特警警营开放日”、“制证中心站所开放日”、“我当一天治安民警”活动 □确定4月为 “集中警月
中国古籍版本学的个性之作:黄永年著《古籍版本学》
作者:郝建强 赵玉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永年  古籍版本学  评论 
描述:黄永年先生所著《古籍版本学》一书,个性突出,观点鲜明,作者所讲多为自己观点。结构清晰,对"善本"的界定比较科学,侧重版本史和版本鉴别的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辩王国维对晏几道的不当之:从“不隔”之境说起
作者:冯晶晶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国维  《人间词话》  晏几道  “不隔”之境 
描述:是不恰当的。
黄松坚对中国陶艺仕女造型的传承与创造──以《春夏秋冬》的
作者:姚朝文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松坚  陶艺  仕女  《春夏秋冬》 
描述:《春夏秋冬》是研究石湾仕女或贴塑陶瓷艺术的代表,厘清其自身的成长历程和它在石湾陶塑历史上继承与创造的足迹别具意义。石湾陶瓷艺术至少在人物、动物、器皿、微塑盆景等领域,都有一批批巨匠杰作和艺术群体现象值得深入细致地抉微钩沉、阐幽灼玄,从而为建立具有石湾特色的陶瓷美学理论体系创造条件。
论《黄鹤楼》诗与我之雕塑‘黄鹤归来兮’之关系
作者:刘贵全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词  雕塑  探寻  视觉转换  融合 
描述:词绘成300幅画作出版,帮助人们用另一种形式读解诗词。雕塑作为视觉语言,也同样可以用直观的视觉形象来体现诗的意境。总之,作为传统文化的诗词与当代雕塑相互关照,共同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所起的文化发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诗做切入点,从时代背景和推动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人文精神在当下的失落与回归,对传统文化资源作纵向寻觅,求取返本开新。探寻和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中包含的“现代性”,进行现代视觉转换,引起当代人内心深处的共鸣。诗与雕塑的交融,产生了新的审美意境,赋予观者更多的艺术想象力和视觉感受。传统文化对雕塑产生影响和渗透是必然的,同时是应该格外被重视和利用的。我借用寓意深刻、文化特征鲜明的古诗词为作品命名,想进一步体现文化脉络的延伸性,营造一种饱含诗情与画意和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