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看中西生死观
-
作者:周园园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牡丹亭 生死观 生死观
-
描述:作品诞生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分别赋予了这两部作品"彰显人文精神"以及"反封建"的独特现实意义。也正是因为这种植根于不同文化的迥异的生死观念及其折射出的历史现实,成就了两部作品抒写爱情又超越爱情的深刻。
-
从《牡丹亭》看汤显祖的女性意识
-
作者:顾慧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
描述: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剧作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从人性的高度探寻女性的生存处境,又从女性的角度呼唤人性的解放。《牡丹亭》是其“至情”思想最光辉的结晶。本文试图探究其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对汤显祖
-
试论《牡丹亭》情理冲突的哲学思想基础
-
作者:姜广强 来源: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 上旬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理 情理 冲突 冲突 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
-
描述:本文围绕汤显祖《牡丹亭》中情与理矛盾冲突的对立统一性问题,探讨了发生情理冲突的哲学思想基础,分析了这一冲突在该剧人物形象和戏剧情节中的种种体现,从而揭示出《牡丹亭》所具有的时代悲剧意义。
-
试论《倩女离魂》与《西厢记》、《牡丹亭》的传承关系
-
作者:宋佳东 来源:林区教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 戏剧 冲突 冲突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传承关系 传承关系
-
描述:在中国古代戏剧中,《西厢记》、《倩女离魂》和《牡丹亭》均以爱情为主题,并表达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主体意识。在这三部戏中,《倩女离魂》无论在思想、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手段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部戏
-
试论昆曲《牡丹亭·游园》闺门旦的演唱艺术
-
作者:刘海燕 来源:中国音乐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闺门旦 闺门旦 发音用嗓 发音用嗓 咬字行腔 咬字行腔 气息运用 气息运用 曲情表达 曲情表达
-
描述:本文以昆曲经典《牡丹亭-游园》闺门旦的演唱艺术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学习闺门旦唱腔过程中的体会,探索演唱艺术的特点。昆曲作为古老的声乐艺术,有着丰富的理论著述和演唱经验,这对丰富民族声乐表演艺术手段
-
赏心乐事还是悲情伤怀?——试论《牡丹亭》的悲剧内涵
-
作者:宋媛 来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悲剧性 悲剧性
-
描述:传统看法认为汤显祖的《牡丹亭》应该是被划为悲喜剧,实质上《牡丹亭》是一出悲剧。尽管其主要情节:寻梦、化魂、圆驾等都带有一定的喜剧的表象,而这些情节正说明了汤显祖以乐现悲的手法。深刻分析情节
-
试论《牡丹亭》中爱情的前因与后果
-
作者:赵志军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爱情 学术界 柳梦梅 杜丽娘 汤显祖 论述 想象
-
描述:关于《牡丹亭》中的爱情,学术界虽然已经从多方面展开了论述,但在所有论述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却被忽略了,即杜丽娘在见到真正的柳梦梅之前,已堕入情网中,并因此命丧黄泉。从现实的角度看,一种没有真实
-
《牡丹亭》评点本、改本及选本研究
-
作者:张雪莉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评点本 改编本 选本
-
描述:《牡丹亭》在评点家、改编者、选家的共同努力下,致力于传奇文学语言结构自身内部规范的制定、修正和完善,实现从案头走向场上的独特历程。 绪论部分概要地介绍了《牡丹亭》评改选本的研究概况,总结其贡献
-
《牡丹亭》个性化唱词的英译研究
-
作者:任延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个性化 唱词 英译
-
描述:有个性化的唱词。《牡丹亭》的主要故事情节集中在了剧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身上,而他们也正是个性特征最为明显的人物形象。本文的主体部分即分四章来分析译文中对于各个人物个性化唱词的翻译。第一章写杜丽娘唱词中
-
唱不尽的牡丹亭——我所认识的闫平
-
作者:潘力 来源:中国艺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闫平 《青庄稼》 牡丹亭 绘画
-
描述:至今依然记得初识闫平时第一次走进她的画室,被扑面而来的姹紫嫣红所震慑时的心跳。那时她正沉浸在《青庄稼》的蓝天绿地里.若不是亲眼所见.实在无以想象看上去如一汪秀水般柔弱的她竟有如此气度驾驭那些巨大的画幅和奔腾的笔触。[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