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795)
报纸(586)
学位论文(69)
会议论文(60)
图书(2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79)
地方文献 (370)
地方风物 (113)
非遗保护 (34)
红色文化 (13)
才乡教育 (11)
宗教集要 (11)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4(301)
2011(218)
2009(138)
2003(60)
1999(55)
1998(46)
1992(39)
1987(29)
1983(23)
1964(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32)
高校地质学报(3)
文化月刊(2)
安全与健康(2)
人民教育出版社(1)
天津人民出版社(1)
河南大学出版社(1)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
石油勘探开发情报(1)
世界电信(1)
《伤仲永》《孙权劝学书》《送东阳马生记》的劝学情节
作者:李均  来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劝学  孙权  情节  教育方式  王安石  学习过程  厌学  纷繁复杂  学者  学习条件 
描述:面对纷繁复杂而又漫长的学习过程,有人好学,有人厌学。好学者,乐此不疲,津津有味;厌学者,谈虎色变,索然无味。如何使厌学者变为好学者?劝就成了古人今人百用不厌或许是无奈的教育方式。为此,我们不妨把这种意识称为世人的劝学情节。
夏虫惊秋梦 花影过冬墙:小品词四季
作者:张雨晨  来源:新语文学习(高中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品词  晏殊  意象  解禁  季节  色彩  复杂  轮廓  高台  月满 
描述:落得俗套一点,不妨一季季从春天说起。记得晏殊写春天很复杂: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只不过春天便是如此一片色彩,宛然不分轮廓,花满坞,月满路。春路
《周礼·秋官》的刑事政策:“三典刑三国”之制辨析
作者:温慧辉  来源:殷都学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典刑三国  明德慎罚  宽严相济 
描述:,全面考虑,以达到明德慎罚的理想境界。
歌词的“词”的运用技巧:从陈道斌的歌词《古茶》说起
作者:玉镯儿  来源:词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诗宋词  兵马俑  通俗歌曲  运用技巧  采茶歌  古寺  作者  灵犀  伊犁  空间 
描述:茶,自古就是我国待客的必备之物,有朋自远方来,一杯香茗,秉烛夜话,何等快事。民歌俚曲常有采茶歌,而通俗歌曲里唱到茶,我还是第一次听,而况又写得这样字字珠玑,我不禁击节赞叹,大为倾倒。
荣誉市民坂东玉三郎今抵苏学艺-日版《牡丹亭》将在上海公演
作者:暂无 来源:姑苏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李婷)由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和苏州昆剧院合作演出的日版《牡丹亭》将于11月17日至11月22日在上海兰心大剧院公演。昨天,坂东玉三郎先生在上海参加了为此次公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日版《牡丹亭》上海热演-坂东玉三郎三演“杜丽娘” 首次完
作者:暂无 来源:苏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坂东玉三郎合作演出的日版昆曲《牡丹亭》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上演。继今年3月在苏州首演、5月在北京演出后,
花零余香存 回首情更深:周亮工《舟与胡元润谈秦淮盛时事次
作者:平志军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亮工  青楼女子  秦淮河  金陵  诗歌  明万历  四十年  时事  情感  人格心态 
描述: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一字減斋,号栎园,学者称栎下先生。其先世居白下,至祖父游大梁,遂定居开封。明万历四十年(1612),亮工生于金陵祖居,并在此度过了
花零余香 存回首情更深―周亮工《舟与胡元润谈秦淮盛时事次
作者:平志军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亮工  赏析  次韵  时事  求学生涯    先世 
描述:(1643),以守城功,擢监察御史。十七年(1644),入京。未十日,李自成农民军陷京师,明亡。遂间道南奔,从明福王朱由崧于江宁。因被诬“从贼”而下狱,继而闭门里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亮工迎降,授盐法道。此后,屡次升迁,官至卿贰。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一生“三仕三已”,三次入狱。尤其是入清后,官位虽显,却先后两次下狱,险些丧命。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卒于江宁。高宗时入《贰臣传》乙编。有诗文集《赖古堂集》二十四卷等多种著作传世。因其诗文成就,以及地位影响,人们常将之与同为贰臣的“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相比称,认为亮工“诗文未能成家,才名稍亚钱吴”。尤其与龚鼎孳,由于二人均爱才好客,仕途坎坷,人格心态,有着更多相似。如果单以诗歌成就而言,周亮工或难与三人相埒。但他不仅工诗善文,且留心篆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