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364)
期刊文章(5269)
学位论文(531)
会议论文(128)
图书(12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076)
地方文献 (142)
地方风物 (120)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8)
宗教集要 (12)
文化溯源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387)
2011(379)
2010(343)
2008(329)
2007(310)
2004(227)
2002(175)
1986(94)
1984(81)
1983(70)
按来源分组
其它(688)
中国证券报(22)
电影评介(8)
语文学刊(5)
青海师专学报(2)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
工具技术(1)
哈尔滨学院学报(1)
科学经济社会(1)
锦州师专学报(文科版)(1)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结构之比较
作者:谢裕忠 郑松锟  来源:国外文学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线索  莎士比亚  牡丹亭  杜丽娘  汤显祖  英国  戏剧理论  古典主义  中国戏曲 
描述:一、时间、空间、情节我们认为,不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或是《牡丹亭》,都突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理论“三一律”的框框,在时间、空间、情节安排上,都具有巨大的灵活性。
试析陆九渊的思想结构
作者:安京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精神本体  思想结构  圣人之道  天地之心  试析  “理”  主观唯心主义  万物  杂著 
描述: 陆九渊是南宋我国著名思想家。许多思想大家,如王守仁,黄宗羲、魏源、康有为、谭嗣同等都在各自的立场上或多或少地继承发展了他的思想。陆九渊的思想在宋、明、清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图分析陆九渊宇宙观中的几个范
论临川戏剧的时空结构
作者:程鹏 蒋志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时空结构  “临川四梦”  汤显祖  虚拟时空  戏曲  艺术家  戏剧  《牡丹亭》  《邯郸记》  南柯记 
描述:”。
浅析李渔的戏曲结构
作者:王少梅  来源: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结构  古典戏曲理论  李渔  戏曲美学  市民社会  戏曲创作  本色当行  明末清初  闲情偶寄  汤显祖 
描述:性格而自负,将倚声填词的小道,一变而为市民社会心爱之物,成为明末清初剧坛领袖,他的《闲情偶寄》称得上是戏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戏曲专著,特别是他的结构论,已考
《牡丹亭》的结构艺术
作者:王仁铭  来源: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结构艺术  结构艺术  汤显祖  汤显祖 
描述:构是相当严密而紧凑的
陆九渊哲学体系的逻辑结构
作者:赵德志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道德修养  伦理原则  道德观念  哲学体系  逻辑结构  朱熹哲学  思想  心与理  世界本原 
描述:少一些思辨性,但这并不等于它本身没有一个系统的逻辑结构。相反,陆九渊是经过一系列繁烦的哲学论证,才得出心为世界本原
《牡丹亭》结构艺术初探
作者:郭梅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西厢记》  复合式结构 
描述:说显得结构更复杂、内容更丰富。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枝蔓过于繁复的弊端。这种戏剧结构新范式对后世影响颇大。
《牡丹亭》时空结构析论
作者:姜姈妹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柳梦梅  牡丹亭  汤显祖  时空结构  虚与实  戏剧结构  空间结构  戏曲研究  析论 
描述:一空间结构——虚实之配合我们主要从虚与实两个方面观察《牡丹亭》的空间结构。这里的虚指的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梦、梦中梦、鬼魂、冥界里的18层地狱等虚幻事物。为弄清这个虚、实公式,我们先从《牡丹亭》的两个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人手探讨一下。因为柳梦梅是现实中的人物,代
昆曲《牡丹亭》的叙事结构
作者:王如丹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叙事结构  昆曲  《西厢》  汤显祖 
描述: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甫一问世,就受到了当时民众的热烈欢迎,从沈德符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一句,便可略窥当年盛况。然而真正的经典更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牡丹亭》在历经了数百年的光阴后,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结构比较
作者:梁军童  来源: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汤显祖  戏剧结构 
描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作为东西方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在戏剧创作上,分别突破了当时传统的创作手法,“三一律”和李渔的减头绪立主脑的束缚,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双线索或多线索形式,主副线相辅相成,既增强了戏剧的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又展现出丰富的社会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