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从周代“”、“俗”看《诗经》婚恋诗中言情心理产生的原因
作者:王亚男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婚恋诗  周代  婚恋生活  诗经  行为模式  思想观念  婚恋习俗  周礼  差异性  春秋时期 
描述:括而言,"俗是因地因人而自然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与思想观念,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慎子》云"从俗",是俗先于,出于俗。二者具有
论孙诒让的学研究与中西政治文化观
作者:陈安金 孙邦金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诒让  周礼  文化保守主义  中西文化观  西学中源说  西方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文化  教育思想  政治理想主义  文化多元主义 
描述:西洋政治学术沿革经过"。(转引自陈守庸,第1-2页)由此可见其关切政治之一斑。在晚清变法浪潮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双重刺激之下,孙诒让开始从纯粹地
不学,无以立--谈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
作者:徐苑  来源: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克己复礼”  孔子    典章制度  春秋时代  周礼 
描述:孔子曾经以“不学,无以立”教导他的儿子。“”是什么?“”不是简单的礼节礼貌之事,孔子认为“”是“周公之典”,是具体的典章制度。面对春秋时代周礼的全线崩溃、社会的动荡不安,孔子关于“克己复礼
玉作六器 青圭
作者:李彦君  来源:东方收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祭祀  考工记  礼仪活动  东方  玉器  古文献  玉圭  朝觐  封建社会 
描述:玉,是古代用于朝觐、祭祀、聘用、馈赠等有关礼仪活动的玉器。在先秦古文献中多有记载,习称为"六瑞"、"六器",即璧、琮、圭、璋、璜、琥等。关于朝觐用玉,《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瑞
从泓水之战浅析古代“”法精神
作者:操竹青  来源: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襄公  泓水之战  周礼法律 
描述:现的礼法精神以及我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若干思考。
礼乐教化视野下的周代射探究
作者:杨兴英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代社会  礼乐教化  周礼  文化内涵  礼仪  教育  主要形式  我国古代  礼乐文化 
描述:的特点,同时其中也蕴含着与周代相关的
陈宗:红彤彤的果实红火火的枣业
作者:王林强  来源:科技中国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枣业  果实  天然维生素  种植历史  出口国  生产国  需求量  红枣 
描述:部门分析,全国每年的红枣需求量在15亿公斤以上,缺口很大。
日本道元禅师巡锡求法团来天台山朝山
作者:陈载富  来源:法音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天台山  宁波天童  禅师  求法  日本曹洞宗  浙江天台  日本佛教  朝山  创始人  寺院 
描述:日本道元禅师巡锡求法团一行4人于10月12日至13日前来浙江天台山朝山佛,受到了天台山国清寺等寺院僧众的欢迎。道元禅师(1200~1253),是日本佛教曹洞宗的创始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
的是方家之论:读毛镁新著《江西广昌孟戏研究》与《江西傩及
作者:周育德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目连戏  海盐腔  江西  弋阳腔  广昌  戏曲声腔  民俗文化  戏曲研究  学术成果  戏曲史 
描述:北京有一对老夫妇刘乃崇和蒋健兰,他们五十余年的戏曲评论正以《老俩口说戏》为书名一本又一本地出版。南昌也有一对年过古稀的老夫妇流沙和毛镁,他们以江西戏曲为根基,从事戏曲史论研究半个多世纪,创获
孔子诗教的历史渊源:试探周代官制度中的诗教
作者:吴昌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三百  诗教  乐教  孔子  周礼      赋诗 
描述:度以及詩三百的流傳途徑息息相關。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作為對孔子詩教之歷史淵源的考察,也可以視為對中國詩教探本溯源的嘗試。
本文所稱的「詩教」,指的是古代以詩三百的相關篇章作為教本的教學活動。本文探究的焦點,包括了周代詩教得以成立的基礎、背景,以及它實施的情況、應用的功能,與具備的內涵特質。我們發現,詩文本的性質、詩文本的流傳途徑、詩文本的應用功能,是掌握詩教問題的重要線索,而本文的論述也圍繞著這三條彼此交縱的思路進行。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本文從周代禮官制度的相關文獻記載切入,針對「孔子詩教的歷史淵源」這個論題,提出如下的初步結論:
(一) 詩三百是禮樂文明的產物,其內容關乎政教文化,是周代詩教的基礎。
(二) 周代詩教主要由禮官負責,其授受途徑有二──樂官詩教與國子詩教。
(三) 周代樂官詩教以服務典禮儀式的奏樂歌詩為主,樂「德」乃其核心精神。
(四) 周代國子詩教以「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為綱領,意在培養貴族君子。
(五) 春秋時代「賦詩」、「引詩」的活動體現了周代詩教的功能與內涵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