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不在梅边在柳边:浅析《牡丹亭》中的梅、柳意象
作者:雷灵丹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梅意象  梅意象  柳意象  柳意象 
描述:意象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艺术范畴,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大量的意象,其中以梅、柳意象较为突出.本文在对文本中梅、柳意象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论述这两者与剧中人物塑造的关系,从而探讨其独特的审美意蕴.
浅析《霍小玉传》与《紫钗记》的不同:以叙事结构为主
作者:詹进涛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物设置  人物设置  情节设置  情节设置  脚色制  脚色制 
描述:研究戏曲、小说的叙事有两个思路:一个是研究戏曲、小说叙事的共通性.一个是研究戏曲、小说叙事各自因文体的制约而产生的特殊性.今天我们从人物设置、情节设置、叙事设置、脚色制等四个方面探讨戏曲文学作品《紫钗记》与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不同.
牡丹亭上三生路:浅析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田茜茜  来源:名作欣赏(中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  白先勇 
描述:的队伍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何在呢?
浅析《牡丹亭》旦角妆面的视觉符号意义及美学特征
作者:汤晓颖 谢瑆  来源:包装世界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旦角  妆面  程式  视觉符号  美学特征 
描述: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最古老,也是艺术上最成熟、影响最深远的剧种之一。昆曲中的人物的造型程式以其独特的装饰美在中国艺术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本文以《牡丹亭》为例,探讨旦角妆面的视觉符号意义及美学特征。
牡丹亭上三生路一浅析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田茜茜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专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  白先勇 
描述:的队伍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何在呢?
浅析中西方美学理论差异:以《青春版牡丹亭》和《猫》为例
作者:强婧  来源:艺术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西方戏剧  创作内容  角色塑造  舞台表现 
描述:深刻地领会我国戏曲的魅力所在。
动人的思春迎春伤春曲--浅析《牡丹亭·游园》
作者:宁平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动人的思春迎春伤春曲--浅析《牡丹亭·游园》
无望的发现——浅析杜丽娘自我意识的梦幻呈现
作者:胡晓虹  来源:淮海文汇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自我意识  梦幻  古代文学作品  《红楼梦》  《牡丹亭》  女性意识  情节安排 
描述:比崔莺莺更决绝,更丰满。在众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难得看到如此重情重义的年轻女子。作品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这一颇具浪漫色彩的情节安排,让我们感受到女性在受到精神禁锢时的反抗情绪.只是这种“一个人的战争”需要借助梦幻去实现,最终结局是无望的.非得靠皇帝的许可,父亲的承认走向与世俗和解的道路。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之《惊梦》个案浅析
作者:刘婷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榕培  汪榕培  《牡丹亭》  《牡丹亭》  《惊梦》  《惊梦》  译者隐身  译者隐身 
描述:文章主要分析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的第十出《惊梦》,从译者显身的层面,探讨译本的翻译策略,并认为译文中存在的否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文质量。
牡丹亭上三生路:浅析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田茜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  白先勇 
描述:的队伍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