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39)
期刊文章(1138)
学位论文(38)
会议论文(35)
图书(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913)
地方文献 (68)
非遗保护 (54)
红色文化 (17)
才乡教育 (12)
地方风物 (11)
宗教集要 (8)
按年份分组
2014(368)
2013(238)
2011(546)
2009(167)
2008(142)
2006(93)
2004(41)
1984(17)
1981(13)
1939(2)
按来源分组
香港文汇报(19)
人民公安报(5)
中国质量报(3)
扬子晚报(2)
信息时报(2)
渭南日报(1)
作家文摘报(1)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
钟山(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亦谈阴阳平衡论——与柳逸、蔡锡英二同志商榷
作者:赵辉贤  来源:周易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阴阳平衡  十二辟卦  阴阳学说  《素问·阴阳离合论》  《周易》  七日来复  自然法  《周礼》  《汉语大词典》  人体的组织结构 
描述:亦谈阴阳平衡论──与柳逸、蔡锡英二同志商榷赵辉贤《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载柳逸、蔡锡英《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以下简称“柳文”)一文,对“阴阳平衡论”进行了“驳斥”。柳文说
从“学孔孟”到“晚师瞿聃”——评王安石晚年禅诗
作者:毛建军  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禅诗 
描述:王安石晚年大量创作禅诗 ,其自有社会政治原因 ,更有王安石个人方面的因素。这些晚年创作的禅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谓“自成一体”。
好一个昆曲平台的“建筑工”:访苏州昆剧院院长蔡
作者:施远梅  来源:戏剧之家(上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建筑工  苏昆  苏州市  白先勇  平台  历史机遇  牡丹花  汤显祖 
描述:初见蔡华,记者脑海中闪现的一句话就是:怎一个忙字了得。3月到日本,苏昆剧团和日本歌舞伎"国宝级"大师坂东玉三郎扮演的杜丽娘版《牡丹亭》在日本连演20场,大获成功。5月是大学名校行,8月是奥运会开幕
润含春泽 干裂秋风:漫论赖其同志的绘画艺术美和人品美
作者:郭因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绘画艺术  人品美  百炼钢  将军  解鞍  周亮工  版画  作品  艺术家  艺术美 
描述:“干裂秋风”,这是一种刚的美, “润含春泽”,这是一种柔的美, 既是百炼钢,又为绕指柔,既如“刁斗森严之程不识”,又如“解鞍纵卧之将军”;(方亨咸语,见周亮工《谈画录》)“象如珲金璞玉”,“韵如郑
堂藏《水漫金山寺》宗教文化底蕴分析
作者:陈金霞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水漫金山寺  神魔戏  神魔斗法 
描述:《水漫金山寺》作为一出家喻户晓的神魔斗法的打戏,本身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它具有一般神魔戏的特征,又不同于一般的神魔戏,戏中正义与邪恶的角色已在民众的期待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由佛教演绎的民间故事在这里已成为民间对自己理想追求的演绎。
[新闻现场] 歌在“李井泉故居”唱响 入党积极分子爱党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新闻现场] 歌在“李井泉故居”唱响 入党积极分子爱党
周建屏-创造十军的一个主要领导者
作者:方志纯  来源:党史资料通讯(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周建屏-创造十军的一个主要领导者
永远的飘带 缅怀红军书法家、父亲舒同
作者:舒安  来源:西部大开发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家  舒同  红军  《西部大开发》杂志  文艺出版社  纪念活动  精神遗产 
描述:扬父亲及老一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为新时期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今应《西部大开发》杂志之邀,将我所著的回忆传记《热血父亲舒同(》即将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的“飘带”选出奉献读者,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楼亭之间:相遇的不只是“古典”:芭蕾舞剧《牡丹亭》与《梦
作者:尹建宏  来源:舞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  创作  创作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  盘点  盘点  红楼  红楼  古典  古典  中央芭蕾舞团  中央芭蕾舞团 
描述:由戏曲形式演绎的传统,用芭蕾的语汇来解读经典名作,
孟称舜《娇记》真情的内涵:与《牡丹亭》之比较
作者:李春艳  来源:吕梁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晚明  晚明  主情  主情  现实  现实 
描述:孟称舜是明代剧坛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其剧作《娇记》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真情思想,这一真情思想的产生顺应了晚明主情的文学浪潮。与《牡丹亭》相比较,《娇记》的真情思想既与作家的思想认识有关,又受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