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62)
报纸(111)
图书(9)
学位论文(5)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88)
宗教集要 (57)
地方文献 (35)
红色文化 (7)
才乡教育 (3)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61)
2005(10)
1998(8)
1993(6)
1990(3)
1989(10)
1986(7)
1983(4)
1982(6)
1961(1)
按来源分组
人民日报(8)
人民音乐出版社(4)
文博(2)
广东佛教(2)
新华月报(2)
南风窗(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阳关(1)
内蒙古电大学刊(1)
音乐出版社(1)
儒释之间:陆九渊哲学性质再认识
作者:王新莹  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学  儒学  禅学  文化观 
描述:陆九渊哲学性质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颇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传统上对陆学性质的认识采取了非儒即佛的二分模式,但实质上陆学无论本体论、功夫论抑或境界观都流露出亦儒亦佛的倾向。捕捉这种倾向,在儒释之间诠释陆学
高考不应是一场“全民战争” 谢浮名
作者:暂无 来源:鹤壁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高考不应是一场“全民战争” 谢浮名
美国承认格挑起战争 但认为俄罗斯反应是“侵略性的”
作者:暂无 来源:半岛都市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美国承认格挑起战争 但认为俄罗斯反应是“侵略性的”
嘉靖御倭战争胜利与明朝的将帅集团
作者:胡凡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嘉靖时期  将帅  朱纨  倭寇  谭纶  总督  将领  抗倭战争  御史  巡抚 
描述:“滨海数千里同告警”①,直至嘉靖末年(1566年)始告剿灭。认真考察这段抗倭斗争的历史,我们发现,除了人民群众的奋起抗战外,明朝内部逐渐形成的将帅集团,在抗倭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明朝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力量。本文拟对这一将帅集团的组成及所具备的若干特点作如下考察。 嘉靖年间倭寇侵扰的地区,北起江淮,南至闽粤,给明朝造成巨大祸患。为了消灭倭寇.明朝从嘉靖二十六年起开始任命前敌统帅,“特设闽浙巡抚,开军门,听以军法从事”③,负责统筹抗倭事直。最早接受任命的是朱纨,他在二十六年受命为副都御史“巡抚浙江兼制福、兴、漳、泉、建宁五府军事”人朱纨为人“清强峭直.勇于任事”①,为官“素廉洁,然锐果壮”⑤,上任以后欲为国家杜乱源,乃革渡船、严保甲、厉行海禁,搜捕沿海通倭者,擒斩海盗头子许栋、李光头等90多人。这些严厉的措...
中国音乐史基础知识150
作者:刘再生  来源: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史  音乐史  中国  中国  问答  问答 
描述:中国音乐史基础知识150
“闻一知十”应是“一知十”
作者:曹建明  来源:济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  汉语  词汇 
描述:“闻一知十”应是“一知十”
酒香飘飘,君何异?
作者:迪文 Gettyimages  来源:中外食品(酒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葡萄酒  酒香  香气  葡萄品种  香味  解释  芳香  表达方式  品酒  陈酿 
描述:刚学品酒时,常常被英文里两个常用到品酒词Aroma和Bouquet搞得备感困惑,问了几个有关人士,得到不同的答案。有的坦率干脆,直言说"你就用Aroma吧,现在都不用Bouquet一词了":有的认真耐心,但解释了半天我也还是稀里糊涂,搞得情绪低落、质疑自己的英文水平。
解读杨奇的“方志论”
作者:杨彦明  来源:中州今古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方志  内黄县  《周礼》  《春秋》  《山海经》  历史人物  《越绝书》  《十六国春秋》  《清史稿》  精神文明建设 
描述:解读杨奇的“方志论”
应是公民向官员
作者:徐贲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民  高级官员  传统吏治  腐败  民主机制  政治化  地方政府  病毒  道德  事件 
描述:在吏治模式中,官员是政权的招牌和个人化的面孔。官吏的强干、清廉或无能、贪腐,代表着政府的得与失。在这种机制下,吏治最危险的敌人就是它自己的腐败,一旦腐败的病毒在官僚机制中蔓延,就很难在体制内部得到诊治。
引领学生渐入“”境
作者:张静波  来源:教学与管理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培养学生  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  教师  提出问题  敏捷性  南宋理学  陆九渊 
描述: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的重要职责。南宋另一学者陆九渊则认为为学患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