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5)
报纸(93)
学位论文(6)
图书(3)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29)
地方文献 (9)
非遗保护 (3)
宗教集要 (3)
才乡教育 (2)
地方风物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35)
2012(20)
2011(29)
2010(13)
2008(11)
2007(16)
2006(7)
2003(4)
1988(4)
1985(3)
按来源分组
其它(7)
图书馆杂志(2)
华西都市报(2)
戏曲研究(2)
当代戏剧(1)
明清小说研究(1)
收藏(1)
中国典籍与文化(1)
西部考古(1)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
晚明皖南戏曲群体综论
作者:朱万曙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皖南地区  戏曲创作  汤显祖  汪道昆  “情”  玉合记  潘之恒  《西厢记》  晚明时期 
描述:一区域的群体现象,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戏曲创作或评论的区域文化特色也没有得到揭示。有鉴于此,本文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戏曲文化现象试加讨论。一、晚明皖南戏曲群体的生成条件晚期时期是戏曲创作继无
北宋倚声初祖-晏殊
作者:黄文吉  来源:复兴岗学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北宋倚声初祖-晏殊
相《三家诗拾遗》及其相关问题
作者:贺广如  来源:汉学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应麟    诗考  三家诗拾遗  诗渖 
描述:使三家《诗》与《毛诗》相抗衡,避免《毛诗》独尊;应麟为抗毛而辑三家,正与范氏为尊毛而辑三家的动机,形成强烈对比。王、范二人动机南辕北辙,但却殊途同归,均对百废待兴的三家《诗》辑夫贡献卓着。尤其是范
清末古文与中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
作者:李斌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文  林纾  吴曾祺  国文教科书 
描述:1908年,商务印书馆聘请古文林纾、吴曾祺编辑中学国文教科书,以满足新式学堂的需求。林吴二人所编教材在基本遵守教育主管部门和出版商的相关规定之下,又巧妙利用政策的缝隙,突出编者本人的趣味和眼光
“一切功能都要服务于家庭成员” 好男人Bean的装故事
作者:沈文佳  来源:建材与装修情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儿今年刚满2岁,一家三口生活得其乐融融。自打装修之初,Bean就对设计有个明确的定位,在这135平米的三房两厅里,不在乎花里胡哨的风格,只强调形式上要符合家人的喜好,功能上要服务于三位家庭成员。基于此,他还特地罗列了一份"我们的衣食住行"给到设计师,Bear说:"只有让设计师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他才能设计出符合我们生活习惯的住所来。"
略论“陶渊明始宜丰”起源于南宋《图经》
作者:吴国富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宜丰  《图经》  陶渊明  《太平寰宇记》 
描述:"陶渊明始宜丰"说,源于《太平寰宇记》所引的《图经》,宜丰县认为此《图经》为梁陈时所编撰。但梁陈至唐朝均未见有《宜丰图经》。另据新校《太平寰宇记》,"陶渊明始宜丰"乃后人窜入之作伪文字。事实上
明清时期班及职业戏班演出《牡丹亭》概况
作者:刘淑丽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厅堂演出  厅堂演出  江湖职业戏班演出  江湖职业戏班演出 
描述:《牡丹亭》在明清时期的演出概况 ,主要在体现在家班演出、江湖职业戏班的演出这样两个方面。班演出的场所是厅堂 ,观众主要是文人士大夫阶层 ,江湖职业戏班演出场所则在城乡间流动 ,主要观众是平民百姓
蒲松龄的人性观:在会伦理和自然人性之间
作者:周秋良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伦理  自然人性  蒲松龄  人性观  《聊斋》  人性假设  《牡丹亭》  《西厢记》  《红楼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描述:在《聊斋》中,蒲氏是徘徊在儒家伦理和自然人性之间。他既赞美纯污的自然人性,但又以为人性有恶,好用儒家伦理对人性进行规约和框定。他觉得,在儒家伦理和自然人性间走中庸之道,呆能是人性美的一种最高境界。
[2005-09-14] 專前瞻「胡布會」:戒心難免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專朱峰預料,由於此前胡錦濤訪美行程推遲,「胡布會」議題可能會有新的調整,但台灣問題、雙邊經貿關係、災區和全球安全事務中的合作以及核不擴散問題仍將是「胡布會」的重要議題。 朱峰
黄采线:“好女人”撑起一个
作者:暂无 来源:玉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37岁的黄采线是北流市民乐镇万平村平石组一名普通农妇。多年来,黄采线不仅要像个男人一样从事地里繁重的农活,种好庄稼,还要悉心照顾家中体弱多病的家公、婆和年幼的孩子们,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恒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