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读《宋代教育》
作者:何忠礼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  “三舍法”  学校  升级制  书院  教职员  陆九渊  近代教育  史料 
描述:代教育的鼎盛时期,从制度上对它作了若干研究,却没有发现其中所包涵的新气象.并完全割断了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尤其是宋代教育的有机联系,这样便不利于我们批判地继承宋代教育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袁征同志所撰之《宋代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正确地提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在宋代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的新看法,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周到的分析,通俗而富于逻辑性的语言,揭示了宋代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全貌,探讨了它的优良传统和沉疴痼疾,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学习中流汗的不应是教师 而是学生——为《小学自然教学》
作者:福尔克曼 姜大源  来源:科学课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  日常生活  学校  课题  小学自然教学  学生  学习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使命  个人 
描述: 一、新时期学校的社会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实总的社会改革向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国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职能有所改变,个人的作用得到增强,这就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承担更多的义务;具备更强的自我
学士、硕士和博士的由来
作者:韩珂  来源:应用写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士  苏东坡  博士  硕士  出现在  魏晋  周礼  最早  学校  技艺 
描述:学士一称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中,最早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民间习惯上称有文采的饱学之士为"学士",最著名的莫过于苏东坡"苏学士"了。另外,学士
吴会斌办实事做好事
作者:高峰 涂强  来源:中国火炬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事  河南省邓州市  外出打工  尊师重教  实际行动  关工委  学校  校服 
描述:日前,河南省邓州市高集乡堰陂村关工委委员吴会斌,慷慨拿出自己外出打工挣得的8万余元,把本村学校门前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给学校300余名学生每人做了一套新校服;给学校教师每人发放200元慰问金。吴会斌
偏僻小镇缘何屡创“高考神话”
作者:应芳娟  来源:教育杂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  神话  高考  汤显祖  王安石  老师  学校  北大  清华  优秀教师 
描述:50人考上清华北大!这是江西临川上顿渡镇两所中学在今年高考打造的"神话",一个小镇竟占整个江西省录取清华北大总人数的1/3!其中,仅临川一中一所学校就达到38人。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的"才子之乡
著名史学家刘大年谈党史工作
作者:郭清彬  来源:湘潮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学家  大年  华容县  战争爆发  风雷  湖南  学校  党史工作  出版  徐特立 
描述:《华容风雷》出版之际,为请著名历史学家刘大年审阅,我与严文田同志在北京拜访他。刘大年是华容县人,1915年出生于一个教书先生的家里。幼年进私塾,抗日战争爆发前一年,考入长沙“湖南国学专修学校
正常的时代应是读书自由时代
作者:谢泳  来源:学习博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时代  读书  中学生  人民日报  中国北方  少年  自由  普列汉诺夫  大学生  学校 
描述:1978年,我在高中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我的历史老师冯彬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交给我一张我父亲单位里寄来的"右派"平反通知,那时我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快要开始了。
校长应是教师成长的引领者
作者:邵国军  来源:教育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成长  校长  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改  新课程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  中国教育  课程改革  重构面  学校 
描述:一所学校的发展,校长肩负着领导的重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校长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做出战略性的调适,重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性角色,真正保持与教师同步成长。校长理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倡导者
《改革颂》:纪念中国高校后勤改革三十周年
作者:赵显利 王富 冯序鹏  来源:高校后勤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校后勤改革  王安石  引自  瓶颈  学校  朱德  改革发展  纪念  周年  春风 
描述:《改革颂》:纪念中国高校后勤改革三十周年
从“绿”到“还” 由“景”入“情”
作者:魏春玲  来源:山东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年轻教师  教研组  学生  老师  学校  泊船  春风  成长  印象 
描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很庆幸自己能够亲身经历学校的双四课教研过程,让自己能够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磨炼中快速地成长。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四人一课时,我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