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195)
报纸(986)
学位论文(221)
图书(163)
会议论文(7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178)
地方文献 (332)
地方风物 (67)
非遗保护 (29)
宗教集要 (8)
红色文化 (8)
文化溯源 (7)
才乡教育 (6)
按年份分组
2013(532)
2012(598)
2011(623)
2009(535)
2001(246)
1996(246)
1988(133)
1986(168)
1982(85)
1979(37)
按来源分组
宋代文化研究(84)
抚州师专学报(70)
文献(31)
阅读与写作(31)
青少年书法(6)
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6)
中华书局(2)
励耘学刊(文学卷)(2)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中国医疗保险(1)
王安石的文字训诂学:北宋新学学派之个案研究
作者:李文澤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化研究  北宋  文字训诂  宋代  解释  原则  个案研究  宋神宗  地位 
描述:北宋新学学派是指王安石以及他的子弟、门人、追随者所组成的一个政治、学术派别。《宋元学案》设有《荆公新学略》,将他们列为北宋一大学术流派,与关洛学、蜀学、闽学等诸多学派并列。新学学派在政治上倡导变法
王安石恳切劝友“勿事科举”
作者:赵炎  来源:海峡通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科举  御史  宋仁宗  太学  一把手  中纪委  司马光 
描述:程颐等学界名人.其中,他与年长他15岁的王安石关系最铁。
全国“王安石奖”书法作品展览征稿启事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书法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艺术  作品展览  王安石  征稿启事  书法家协会  优秀传统  当代书法  和谐发展 
描述:为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书法艺术,鼓励当代书法作者,推动书法事业和谐发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决定举办全国“王安石奖”书法作品展。
王安石与王雱:推进“变法”的父子兵
作者:晏建怀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宋神宗  士大夫  熙宁变法  庆历新政  西夏  人生理想  吕惠卿  神童  改革 
描述:,边境出现暂时的和平局面;这一年,"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职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并在此写下名篇《岳阳楼记》,抒发改革失败的愤懑心情;这一年,20岁的王安石告别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带着
王安石“以民兵代正兵”的军事思想
作者:余河郾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军事思想  民兵制度  保甲法  募兵制  宋神宗  熙宁变法  富国强兵  深远影响  系列改革 
描述:想,其目的并非要取代募兵制,而是要与募兵互相牵制,以实现其强兵又省费的双重目标。
王安石不洗澡虱子爬上胡子
作者:暂无 来源:民间传奇故事(A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杜甫  胡子  公务员  白居易  老百姓  史料记载  宋朝  沐浴  肌肤 
描述:。可是身为宰相的王安石
王安石与王雾:推进“变法”的父子兵
作者:晏建怀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父子  变法  《岳阳楼记》  庆历新政  改革失败  《伤仲永》  忧国忧民 
描述:边境出现暂时的和平局面;这一年,“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职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并在此写下名篇《岳阳楼记》,抒发改革失败的愤懑心情;
《江邻几杂志》考略
作者:邓子勉  来源:文献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杂志  《文集》  《说郛》  风俗人情  起居注  墓志铭  欧阳修  晁公武  胡应麟  宋人 
描述:江邻几墓志铭》。所著《江邻几杂志》一书,后人多有称引,宋晁公武云:"休复,欧阳永叔之执友,其所记精博,绝人远甚。"明胡应麟云:"《江邻几杂志》,宋人极推,今不传,略见《说郛》。"此书所载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轶事逸闻,涉及者多为当时名公及其交友;二是诗话类;三是记地方风俗人情。流传至今,已非原貌。顷因整理此书,觉疑点不少,略为考之。
宋人学唐诗散论
作者:王定璋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全唐诗  唐人  宋诗纪事  宋人  诗话  胡应麟  作品  杜甫  刘长卿  宋代诗歌 
描述:宋诗纪事》序)《宋诗纪事》收集了3812位诗人的作品,就比《全唐诗》辑录的
李垕应是"眉州丹棱人"
作者:毛西旁  来源:文献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丹棱  宋人  明州  李焘  宋史翼  贵州  文献  浙江  作者  羁縻州 
描述:縻州,在今贵州境内。均与"丹棱"无涉。《李焘传》说:"[乾道]五年……子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