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课堂质疑转化为有效的“课堂生成”的实践研究
-
作者:胡素群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践研究 课堂生成 课堂质疑 《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 爱因斯坦 陆九渊 学生
-
描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阶段目标的设立无疑对学生是有益的。宋代陆九渊就曾经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爱因斯坦也说
-
蛟河市黄松甸镇黑木耳产业发展研究
-
作者:张雪 来源:当代生态农业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黑木耳产业 黄松甸镇 黄松甸
-
描述:不高、组织程度低,缺乏统宏观调控等问题。黄松甸镇黑木耳产业应强化科研推广、打造标准化样板,推广标准化种植、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培养龙头企业。
-
中医妇科学奠基者陈自明学术思想的现代研究
-
作者:徐春娟 何晓晖 陈荣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自明 妇人大全良方 外科精要 现代研究
-
描述:总结。本文对陈自明的现代研究进行综述。
-
蔡楠微型小说研究:以《水家乡》为例
-
作者:周佳钰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蔡楠 水家乡 文学艺术特色 文学内容特色
-
描述:读和分析,结合作者生平的经历与创作背景,分别从《水家乡》的作品内容所表现的写作特色,以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探讨蔡楠创作风格的特点以及创新之处。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去认真的感悟蔡楠的小小说写作风格,为我们今后的写作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可借鉴之处。
-
陨落在临川文化研究天空的璀璨之星:――纪念傅林辉先生逝世一
-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宋秀珍 2008年6月27日,傅林辉先生――临川文化研究天空中的一颗璀璨星星不幸陨落。傅老先生去世一年了,我们无时不在怀念他,怀念他为抚州文化建设工作所作的贡献,怀念他研究王安石、汤显祖等乡贤
-
临川文化研究中的又一朵奇葩——《临川近现代文化史》问世
-
作者:文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临川文化研究中的又一朵奇葩——《临川近现代文化史》问世
-
情系临川文化:抚州师专80年代以来临川文化研究综述
-
作者:张世俊 黄建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文化 研究综述 抚州师专
-
描述:本文对我校80年代以来进行临川文化研究的状况作了全面回顾,从研究指导思想、研究阶段、研究队伍、研究阵地、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不足等方面给予了综合评述,并对我校今后的临川文化研究前景作了简要展望。
-
浙西南山区畲、汉民族板凳龙运动状况与对策研究
-
作者:王德洪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板凳龙运动 状况 对策
-
描述:采用文献资料法、座谈讨论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浙西南山区畲、汉民族板凳龙运动状况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开展板凳龙运动相应的对策。
-
未曾忘却的记忆—赣南全南县南迳镇“车马灯”民俗活动研究
-
作者:何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车马灯”民俗活动 音乐形态研究 功能性分析
-
描述:并对其选题动机与研究价值、研究目的及意义、目前研究综述、研究的重点难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介绍。第一章,全南县、南迳镇、马古塘村的历史、地域与信仰研究。对“车马灯”民俗活动生存土壤与生存环境的分析有利于
-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江西省宜黄县桥坑农民剧团研究
-
作者:邱瑶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宜黄戏 桥坑农民剧团 生存现状 传承 发展
-
描述:民剧团在传承及发展宜黄戏的过程中遭遇的挑战及深层原因进行探究。力图通过这一具体个案,折射中国当代戏曲面临的同样问题。本文共六个部分,包括江西宜黄戏当代发展背景、桥坑农民剧团结构与运行机制、该剧团具体演出过程、该剧团演出的宜黄戏之音乐形态分析以及该剧团在传承与发展宜黄戏中所遇诸类问题的文化阐释。第一章:宜黄戏的当代发展概况。这是桥坑农民剧团及宜黄戏生存现状的语境(context),分为复兴时期与衰落时期。第二章:细致、全面地记录和分析桥坑农民剧团的结构与经济运作。结构部分包括:剧团人员、加入剧团与教学两部分;经济运作包括签订合同、选择剧目、演出生活与经济情况四部分。第三章:完整记录桥坑农民剧团的实际演出过程。包括演出前、后的相关仪式及演出中的程式三部分。第四章:分析桥坑农民剧团目前所演出宜黄戏代表剧目的音乐形态。通过分析其程式性运用及音乐特征,对该剧团所唱宜黄戏音乐的声腔及器乐曲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梳理,理论性归纳其主要特征。包括主要声腔(二凡与西皮)、次要声腔(文南词)、器乐曲牌三部分。第五章:深入分析桥坑农民剧团之所以传承宜黄戏的原因及其在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通过历史、社会、个人的三维角度,结合历时性与共时性两方面进行思考。结语:对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对目前宜黄戏主要传承力量的全面考察,对桥坑农民剧团及其所承载剧种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窥视中国戏曲的现状,引起人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