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692)
报纸(2118)
学位论文(170)
图书(143)
会议论文(3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088)
地方文献 (38)
地方风物 (14)
宗教集要 (6)
才乡教育 (6)
红色文化 (5)
文化溯源 (2)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3(494)
2012(558)
2011(588)
2010(607)
2009(485)
2008(420)
2007(399)
2006(359)
2003(256)
1982(82)
按来源分组
大河报(21)
江淮(5)
老年日报(5)
养生保健指南(4)
今日小学生(A版)(2)
紫光阁(2)
养生保健指南(上)(2)
中国医疗保险(1)
中国品牌(1)
南鄂晚报(1)
试论王安石变法中的军政改革措施
作者:徐正华 何建华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省兵  将兵  保甲  养马  军器监 
描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非常广泛,军政改革是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省兵、置将、保甲、养马、军器监等对于巩固封建统治,担转北宋在军事上对西夏、辽作战中屡屡失败的不利局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叶梦得与苏轼——兼与王安石比较
作者:潘殊闲  来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叶梦得  苏轼  王安石  宋代  文学  文化 
描述:缘、血缘和情缘的复杂关系,其对苏轼学术渊源的秉承、生活旨趣的趋同和文学创作的规模,无不渗透出一股浓浓的“景苏”情结。相比较而言,叶梦得与王安石之间没有这样的复杂关系和特殊的“情结”,不过,在叶梦
科举与社会流动性——看王安石论宋人“自进”
作者:杨天保 文春霞  来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科举    社会流动  “自进” 
描述:在宋人王安石看来,“自进”是“不得已”士人的合理选择,“自进”有“道”。同时,“自进”人存在身份和资格上的限制。首先,“自进”与庶民无关,平等有限;其次,它要限制“势家官户”子弟,保护弱势地主子弟
花开无人晓——试论宋诗之王安石
作者:李娜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宋诗  原因  诗论  题材  成就 
描述:北宋王安石推崇杜诗、韩诗,主张在学杜中求变,为北宋中期诗风转变和宋诗自立风格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种种政治原因,王安石诗论、题材、创作上的成就均少人问津。
棋乎禅乎——读王安石《棋》诗
作者:查丕栋  来源:围棋天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人    历史人物  “四人帮”  学术著作  旧书摊 
描述:历史人物的态度就不那么慎重了。就说摆在我们面前的王安石的这首咏棋诗吧,诗人不过是借“棋”发挥,发发人生感慨罢了,却引起了后人的许多误会,甚至多有不敬之词。[第一段]
王安石小人化过程推考
作者:朱国华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  蔡京  小人化  新党  旧党 
描述:程,展示了权力参与建构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可能限度。
王安石的市易法及其实施效果
作者:王盛恩  来源: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王安石  变法运动  市易法  实施效果  影响  目的 
描述:王安石的市易法及其实施效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与王安石(一)
作者:暂无 来源:学苑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四川西部  峨嵋山  三苏祠  庭院  岷山 
描述:(一) 在四川西部的岷山与峨嵋山之间,有一座盛产鱼米蚕桑的眉山古城,城里有一座举世景仰的庭院。古今中外,无数双眼睛向这里投来崇敬的目光,无数游人来到这里流连赏叹,凭吊膜拜。这座庭院,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三苏祠”——一个文星灿烂的家族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王安石《洪范传》作年论辨
作者:胡金旺  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洪范传》  变法时期  道本体论  人才观  君臣观 
描述:不同篇章中相关思想的关联及其人才观、君臣观思想内容所属的阶段来判定,认为传世的《洪范传》文本的写作年代应该被确定为王安石熙宁三年上呈给神宗皇帝前夕,属于其后期的作品。
寓物说理而腐(谈朱熹的哲理诗)
作者:卢斯飞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哲理诗  道德修养  广西师范学院  王安石  哲学思考  《游褒禅山记》  有德者必有言  学术思想  现代主义 
描述:寓物说理而腐──谈朱熹的哲理诗卢斯飞(一)哲理性是艺术的基本属性之一,它蕴含在历史上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秀作品之中。这些创作通过形象体现出作者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启发人们对未知领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