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陆九渊的读书法
-
作者:叶智勇 来源: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事 立志 师友 涵泳
-
描述:陆九渊与朱熹一生亦敌亦友。人们在谈论其中一个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将两者做比较,都认为陆九渊不重读书,只求简易工夫。但是其实陆九渊也是经常跟人讲读书的,只是他的读书和朱熹的读书不太一样。
-
陆九渊的心学浅谈
-
作者:冯婕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即理 心 理
-
描述: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对我们后人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他主要提倡的是孟子的"四端说",并以此发展成为了"心即理"的思想。认为"心"是万物的基础并且主载着万物的发展。断言说,心是唯一实在。
-
“舍韩入扬”和“尊庄抑老”:北宋王安石建构“内在”的两个维度
-
作者:杨天保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孟子 内在性 扬雄 庄子
-
描述:是创见性地解构传统的"老庄"体系,将"老庄"一分为二;接着尊庄抑老,重释"庄学",引入其旷达精神,主动去深究中国原儒的天命观,为构建"王学"的宇宙本体论拓开初径。
-
笔墨一二见精神:《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王安石形象
-
作者:周洁 来源:新语文学习:高中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精神 形象 笔墨
-
描述:《答司马谏议书》虽非常简短。却体现了王安石对于事业的坚持、坚守和坚定。千年之后再读这封信,依然能窥见王安石的精神。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
-
《诗考》
-
作者:王京州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家《诗》 《诗经》 王应麟 学史 逸诗
-
描述:王应麟《诗考》辑录韩、鲁、齐三家《诗》,《诗》异字异义及“三百篇”外逸诗,不仅是第一部三家《诗》的辑本,在《诗经》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体例完善,在辑佚学史上亦有筚路蓝缕的作用。
-
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两句翻译的质疑
-
作者:王伟丽 来源:课外阅读·中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翻译 王安石 文言文教学 质疑 高中语文 语文课本 无所适从
-
描述:能理解,但在第三段的几个句子的翻译上,却产生了分歧。第一句是该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中的“于是”,有的认为是承接上文的记游,直接译为“于是”,也有人认为应译为介宾短语“对这种情况”或“对这件事”。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在这里直接译为“于是”更恰当。没有必要把它看成古今异义“对这种情况”或“对这件事。
-
熙宁变法失败的反思
-
作者:王兆宁 来源:大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实施过程 免役法 制度目标 中国历史 积贫积弱 农田水利 失败
-
描述:(1074年)四月看守城门的小官郑侠画了一张《流民图》进呈天子御览。郑侠同时还附了一道奏疏,陈述为变
-
孙诒让论译学(翻译理论史话)
-
作者:陈福康 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诒让 翻译理论 译学 章太炎 语言文字 开民智 变法 目录学 文献学 周礼
-
描述:孙诒让(1848—1908)与俞樾、章太炎并称清末三学者,有"经学殿后"、"朴学大师"之誉称。他在经学、史学、子学、甲骨学、金石学、校勘学、目录学、文献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又是晚清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他对翻译理论也有一些论述,却从未
-
胡应麟的唐诗体格之辨
-
作者:查清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卷三这样描述唐诗之盛况: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 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 飘选、雄浑、沈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要从如此丰富的诗体、诗格、诗调中见出同异,需要丰富的学养和敏锐的艺术鉴赏力。厌薄荣利天性嗜书的胡应麟,依托“二酉山房”给予他的灵性和濡养,怀抱“我故识古人,恨古人乃不识我”的强烈自信,对古典诗歌展开了细致的辨识,其中又以对唐诗体格的分辨最为精微。
-
曾巩《邪正辨》阅读训练
-
作者:王朝辉 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邪正辨》 中学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训练
-
描述: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日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邪人亦然。必本其情者为之.迹未可以必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