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要教到什么深度: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教学片段赏析
-
作者:辛晓明 来源:湖南教育(中)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纳兰性德 古诗词 相思 赏析 乡愁 引导学生 意蕴含蓄 王安石 老师 深度
-
描述: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一首诗。赏析:对于《长相思》这首意蕴含蓄、深沉的思
-
门罩盛宴之徽州砖雕:安徽博物院藏游春图砖雕门罩赏析
-
作者:李艳红 来源:收藏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砖雕艺术 古徽州 安徽省 博物院 赏析 明清时期 建筑文化 汤显祖
-
描述:县、祁门县、休宁县、绩溪县和江西省的婺源县。明清时期徽商势力逐渐兴起,他们返乡后为煊赫地位、光宗耀祖,大兴土木,《歙县志》载:“商人致富后,重返故里.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由此,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徽派建筑文化。作为徽派民居的特色构件之一,徽州砖雕艺术在此时也得以极大兴盛。
-
凄婉深挚,沉郁悲凉: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赏析
-
作者:嘉树 来源:高中生之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沉郁悲凉 晏几道 表达 赏析 画屏 时代 由盛而衰 感情 晏殊 黄庭坚
-
描述: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他生活的时代自仁宗、神宗、哲宗至徽宗,正是北宋由盛而衰的时期,这也恰好映照了他由富贵公子沦为穷困潦倒的失意文人的一生。他的词风格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其父晏殊齐名,世称"二晏"。晏殊官至宰相,后虽罢相外任,但晏家一直声势显赫。因此晏几道早年家境极好,父亲去世
-
魏玩:词笔超迈女中才——《历代襄阳名作家研究》系列论文之七
-
作者:周圣弘 周达斌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魏玩 诗词
-
描述:魏夫人的诗词,从整体水平看,虽然比不上李易安(清照),然颇有超迈处,亦未易才也.因此,她在宋代文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
诗词四首
-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世界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天上人间 杜荀鹤 形象鲜明 《珠玉词》 浪淘沙 封建社会 《碧鸡漫志》 对照手法 拟人化手法 县官
-
描述:诗词四首向东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①,拟托良媒益自伤②。谁爱风流高格调③,共怜时世俭梳妆④。敢将十指夸针巧⑤,不把双眉斗画长⑥。苦恨年年压金线⑦,为他人作嫁衣裳![作者]秦韬玉,字仲明,唐代京兆
-
诗词与节日
-
作者:胡钧 来源:小学生作文向导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 节日 王安石 屠苏酒 爆竹 元宵节 牛郎织女 牵牛织女 吟诵 情景
-
描述:每个节日都有吟诵它的古诗词。那喜气洋洋的春节伴随着一首古诗——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好像看见千家万户过春节的快乐情景:有人在放爆竹,有人在家里喝屠苏酒,有人将新桃换
-
诗词名句
-
作者:徐英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飞来峰 王安石 杭州西湖 长度单位 灵隐寺 鸡鸣 诗词名句 宋代 太阳 南朝
-
描述:句见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诗。全诗四句:"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峰,即飞来山,在杭州西湖北面的灵隐寺前。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鸡鸣日升,典出自南朝人梁任昉《述异记》,说桃都山上有桃都树,树上有天鸡,太阳一出,先照到这棵树,天鸡就叫,天下其
-
《村居》赏析
-
作者:张兴武 来源:中学生读写(初中)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村居》 王安石 监察御史 榆钱 居士 彬县 治平 陕西 乡村生活 苏轼
-
描述: 村居宋·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作者:张舜民(约1034-1100),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今陕西彬县人。治平进士。为襄乐令。曾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被革除监察御史。徽
-
《定风波》赏析
-
作者:陶承良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我国古代 文学家 政治改革 欧阳修 文坛领袖 王安石 北宋时期 四川省 政局动荡
-
描述:开封推官,写了不少策论,主张政治改革。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他上书反对新法,结果被外调,任杭州通判,后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摘出苏轼讽刺新法的诗句,告他“谤讪朝廷”,苏轼因此被捕下狱,这就是“乌台诗案”。获释后,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当这样的一个小官简直是对苏轼的一种侮辱。苏轼连遭打击,一颗政治新星并未升腾起来。在黄州做小官,由于官微薪薄,他经常到田间劳作,种庄稼,以补养家糊口之不足。国之栋梁心系国家前途,身在黄州的苏轼路在何方? 四十五岁的苏轼经过艰难跋涉,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大道。《定风波》这首词让我们走进了大文学家苏轼的心灵世界。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此为《定风波》一词的小序,词人在去沙湖的途中遇雨,因没有雨具,同去之人皆显困苦窘迫之态,唯独词人不觉得狼狈。
-
一部系统反映临川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佳作:《临汝诗谭》
-
作者:柳志慎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文化 诗词 经济发展 评论
-
描述:、对故乡的无限热爱,其奉献出来的是当代临川才子的心血和结晶。通过《临汝诗谭》,感受到临川文学创作的活跃氛围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沁融合。这是一种新的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