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宋儒对自然知识的重視与研究
作者:樂愛國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宋代  自然界  研究者  宋儒  王安石  朱熹  格物致知  儒家经典  范仲淹 
描述:儒家各主要学派领袖王安石、司马光、苏
两岸王安石研究回顾与未来发展(1949-2007)
作者:暂无 来源:汉学研究通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两岸王安石研究回顾与未来发展(1949-2007)
赣东南丰傩面具艺术研究
作者:宗恒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南丰    傩面具  造型特征  艺术特征 
描述:仪主角方相氏的留存,就可以对南丰傩舞的的文化的来源有初步的推测,同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傩舞的自身发展和戏剧的影响,南丰傩舞在既保留古老的傩仪和傩神面具的基础上发生了转变,傩的娱人性被增强而其核心的逐疫主题仍然保存。 面具是整个傩文化的重要组成,南丰傩舞所使用的面具也多种多样,有自先秦以来的傩仪主角方相氏——狰狞的开山,有自唐以来宫廷傩仪的主角——威严的钟馗,还有宋以来民间戏剧和传说带来的种种形态各异的神仙鬼怪。傩面具的色彩与造型同其他的民间工艺品相似,浓艳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凝聚了民间艺人智慧与想象,这使得其艺术特征鲜明。 在经历了漫长古代的发展、1949年到文革之间的蓬勃振兴、文革中的近乎绝迹和文革后的复兴,现代的傩文化的衰落使得傩面具的发展走上工艺品化的道路。在大众传播渠道的影响下,南丰傩文化及...
明清江南闺阁女性《牡丹亭》接受研究
作者:赵雅琴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闺阁女性  接受 
描述:性别认同色彩,她们的评点与男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有着自己独特之处。而女性评点本的流传对《牡丹亭》在闺阁中的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试图以几位典型的闺阁女性为切入点,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和闺阁女性的生活状态,来探讨明清之际闺阁女性接受《牡丹亭》的状况。
昆曲《牡丹亭》“传统版”与“青春版”之比较研究
作者:李砚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昆曲《牡丹亭》“传统版”与“青春版”之比较研究
思致融情传好句——论《珠玉》之情中有思
作者:唐红卫  来源: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思致  思致  理性  理性 
描述:作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理性诗人晏殊的《珠玉》具有明显的情中有思的特点——在中抒发情感时常常会不经意中比别人多了一份思致与理性,这一份思致具体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一份理性则具体表现在对苦难的超脱。
怜我·宽我·悟我:冯、晏、欧三家对优患的不同超越方式
作者:严雷  来源:新长征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超越方式  北宋前期  冯延巳  欧阳修  生活  宰相  晏殊  词人 
描述:冯延巳、晏殊、欧阳修同是生活在五代及北宋前期的词人,他们所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更为巧合的是他们都担当过同一职务——宰相。他们也有着同样爱好一以寄兴。身为宰相的他们,身兼要职,承受着比常人更多的责任
论宗室词人赵长卿俗创作因缘与承传变异:兼与柳永、黄庭坚俗
作者:何春环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赵长卿  赵长卿      创作因缘  创作因缘  承传变异  承传变异 
描述:,中国文学史自当为其确立一席应有的地位。
从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看其诗的化:兼论晏殊诗词
作者:彭娟  来源:新闻天地(论文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无题诗  诗的  “水远山长  音书难达”意象 
描述:表现突出。本文试图通过赏析这首诗浅析这一现象,并阐述水远山长、音书难达意象在古代诗词中的文化意义。
燕归花落总关情:浅析晏殊的创作特色
作者:刘晓林 孟国栋  来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珠玉  珠玉  创作特色  创作特色 
描述:晏殊的总体风格表现为委婉含蓄、圆润平静,并有一种富贵气象。他一生荣华富贵,生活范围狭小,创作主题也多为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但这不能因此而忽略他的艺术成就。